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所在地,只有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保障,城市才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书响应新时代的召唤,研究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地阐述评价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原理,构建了“载体-荷载”视角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本书通过选取我国35个典型的大型城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过程复杂多样,建立起了跨空间尺度上物质流、能量流等复杂的社会生态关联关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高强度工业化的一系列挑战,全球开始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转型路径,深入协调时空尺度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方位生态关系。本书在对当前全球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转型分析框架和多学科研究
本书以泛河西地区环境与生态演变为主线,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内陆河出山径流影响机理,模拟了内陆河中游盆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析了疏勒河流域水环境变化,移民开发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内陆河流域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内陆河流域集成水资源管理实施状态及其绩效,旨在为现阶段泛河西地区内陆河的水资源和绿洲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南京是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面临水环境恶化、河道萎缩、洪涝灾害等一系列危及河流健康的生态水文问题。水文模型是预测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的有效工具。然而,奉淮河流域存在秦淮新河和秦淮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开展美丽海湾保护建设,对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方位支撑沿海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本书全面梳理浙江省美丽海湾建设历程与成就;采用20002020年遥感解译数据,使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贡献率综合分析了浙江省海岸海湾地区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总结了
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基础作用。本书通过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国内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与实践的全面回顾,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发展、政策演进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生态文明实践的发展逻辑与特色创新。面向未来,重点对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的逻辑构建、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实施案例等内容做了详
本书阐述了资源循环体系的意义、建设理念、模式框架、生产要素组合等,提出了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并以产业、要素等多元融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循环体系的创新理论。本书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源循环体系在不同领域多个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主体、规划设计部门、投资者、运行
一本书读懂ESG前沿趋势,在全球协同下探寻绿色发展之道。近年来,全球气温屡创历史新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跨国境的排放充满了操作上的不确定性,ESG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如何取舍?· 全球能源系统如何迭代,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金融机构如何为ESG投票?· 政策端和企业端,如何更好地参与可持续发
本书以财政-环境分权对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中介影响、晋升激励与环保关注度的调节影响为研究主线,系统探究了财政-环境分权对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