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章详论了唐代士人中年经常出任的几种核心中层官职,其中包括京官七种(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官一种(县令),州府官一种(司录/录事参军),以及幕府官一种(判官),阐明了这几种官在唐代政府架构和士人官历中的意义与位置。
本书从整个唐代选举体系的角度考察了铨选与文学的关系,尤其对于“守选”制的研究,发学界积年之覆,堪称填补空白之作。唐代铨选制度一方面指对未入仕者的甄录,另一方面是对六品以下官员政绩的考核。
本书精选唐代几种最常见的基层文官,秉持“在传记中考掘制度史”的原则,从唐人的生平经历、从众多唐人的官历着手,详考唐代基层文官的各个面貌,以厘清唐人刚出来做官时的一些实况,特别是他们的入仕条件、仕途前景和职务等细节,对理解唐代士人的仕宦生活大有助益。全书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别探讨了京官(校书郎、正字)、县官(县尉)、州官(
本书通过个案分析,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探讨高层职事官在唐代经历的“使职化”过程,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对唐代的政府架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理解,并且使读者深入体会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实态。
商周用爵制度论
本书首次出版于1952年,经由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专题演讲讲义整理修订而来。作者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的流变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利弊得失。全书在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钩玄之余,还对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乃至否定,做出了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政治演进,另辟蹊径探究唐玄宗、唐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通过考察中书令(首席宰相)与太子在皇权政治下的政治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详细论述了玄宗、肃宗朝政治制度变化与中枢政局演进的互动关系。 作品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不囿于对当时人事纷争或历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释了玄宗朝宰相与
本书从北京史的角度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从先秦至清末,作者以全面、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北京士大夫阶层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征,并择取清末七位比较典型的人士进行了重点剖析,讲述了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