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论名学必以分析语言为始事、论名、论可名之物、论词、论词之义蕴、论申词、论类别事物之理法兼释五旌、论界说、论推证大凡、论自然公例等。
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传统的演绎逻辑;第二部分,运用现代逻辑对传统逻辑进行了透彻的批评;第三部分,依怀特海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建构了一数理逻辑系统,包括命题演算、谓词演算、类演算、关系演算;第四部分,讨论逻辑和逻辑系统的性质,即逻辑哲学问题,尤其探讨了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
本书稿用48堂人生逻辑课告诉我们,想要成功解决困难的人生问题,我们所需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人生中所做的所有重要的判断,都涉及善与恶之间的区分,这些判断塑造了我们人生的轮廓,也揭示了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的主题是人生逻辑,是一种关于好坏、善恶的逻辑,也是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
本书是2023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贵州警察学院高层次人才(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成果。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名辞知辩谬壹等重要名辩范畴,涉及逻辑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论辩论、谬误理论以及逻辑规律与逻辑法则论等重要内容。本书可作为《逻辑
逻辑为正思之学,即给所有思想立种种法式,相互推校、参照,“以期所得信为最正确者而归依”。他认为,“逻辑之名,起于欧洲,而逻辑之理,存乎天壤”,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该书以欧洲逻辑体系为“经”,以中国古代名辩理论和实例为“纬”编写而成。书后附有作者早年所写的6篇论文,其中《名墨訾应论》和《名学他辩
本书基于现象学对生命事件进行探索,旨在深度描述并诠释生活中的隐微现象。这些现象包含了个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羞耻、遗忘、脆弱、苦难、侥幸等。而一切生命现象,诸如身体、艺术、文化,在根本上都是表象性的,但在其缝隙处,有微光和异质物露出,言说隐微者为人们重新提及智慧提供了契机,而生命直观则是最契合的方式,通过生命
本书稿梳理了海外汉学家对汉语语言逻辑,尤其是古汉语语言逻辑的研究,对海外学者研究中国逻辑的范式、内容和特点等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概括,归纳了海外学者研究中国逻辑的思路、偏好和方法,是系统研究该专题的第一部专著,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它是对海外汉学中语言逻辑学研究现状的最新总结和分析,呈现了海外学者研究中国逻辑的总体面貌,指出
"王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也是亚里士多德和弗雷格研究专家。他提出逻辑就是“必然地得出”,相关认识推进了国内现代逻辑观念的传播,影响了几代人;他提出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把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他的观点颠覆了传统认识,被称为一“是”到底论,引起国内西方哲学界持久的热烈讨论;他提出句子图式,为哲
本书从生动有趣的情景片段入手,深入浅出地诠释逻辑学原理,让读者轻松了解逻辑学常识、辨别语言陷阱、破斥逻辑谬误,提高逻辑思考能力。说不出逻辑学是什么,并不意味着逻辑学距离生活很远,事实恰恰相反,逻辑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只是鲜少被注意、被提及而已。生活不是童话世界,现实问题极其复杂,想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仅凭直觉思维是不
本书首先探讨了逻辑的观念,并通过回顾中西方推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提出了研究所秉持的逻辑观念和方法,即以逻辑与文化关系为纽带,深刻认识并高度认同关于逻辑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思想,坚持文化逻辑观,精准运用“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其次,提出并初步构建了比较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提出比较逻辑学描述、评价、汇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