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认知哲学的起源、含义、问题域、研究维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做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认知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详细梳理了哲学史上关于认知的各种观点与立场、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探讨了已有认知理论、认知哲学思想以及关于认知、意识、思维、智能、表征模型等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从文化、社会认识、生态学、实在论
当黑猩猩相遇时,它们通常会兴奋地发出呼噜声来打招呼,可是,这种与我们亲缘最近的动物却从不会说再见。事实上,人类可能是唯一会互相告别的动物,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将各奔东西,并期待有一天会再相遇。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虚拟的时间机器。我们可以重温过去的事件,想象未来的可能性,甚至那些从未经历过或可能永远不会经历的事情。正因
人类为何会演化出爱的能力?爱的概念和对象有多少可能性?不同基因与成长环境是否让爱的方式变得不同?本书从演化人类学、神经科学、社会学、行为和文化等角度入手,探讨了关于爱的各种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都有谁。作者以演化人类学为基础,详细阐释了爱在大脑中起作用的神经化学机制,比较了爱的个体与社会属性,并援引最新研究分析
在科学研究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模型是指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以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是现代科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过去很多国内外的各种心理学书籍,经常会把意识作为一个很小的内容放在书中的一个小角落。作者尝试通过本书构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我们生存于客观
在《10倍的平静》中,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奇伦·施纳克提供了一个终极指南,帮助读者打败他们的焦虑,无论是普遍焦虑、健康焦虑、恐慌、社交焦虑,还是恐惧症。作者使用她二十年的经验来规划处这个十个阶段的计划,提供了一些帮助你了解以及打败你的焦虑的不同工具。 这本书中的工具来自临床指导,有科学证据支持,并且通过作者
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更是现代性的一种情感筹划。
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教养类著作,为父母提供了“自我调节”这种全新的教养方法。自我调节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紧张情绪,恢复能量储备,让“自控”成为可能。本书的首要目标是让父母学会辨别孩子何时压力过大,并且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让“问题行为”自然消失。本书的另一目标是让父母学会识别并排解自身压力,从而在和孩子沟通时保持冷静专注。这
本书旨在帮助父母有效管理情绪,改善亲子关系。全书分为6章,从情绪管理的基础理念到具体实践方法,再到应对孩子情绪及学习问题的策略,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指导。内容涵盖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常见障碍、亲子关系重塑、问题分类识别、孩子情绪管理与能力提升,以及学业焦虑应对等,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用方法的结合,帮助父母在情绪管理上
这本书是德国心理学家西尔克·弗兰森博士撰写的心理自助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在危机中重建心理韧性。全书以崩溃、稳定、重置三阶段为主线,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与神经科学研究,提出了面对危机时的10种稳定情绪的能力,从接纳现实、破除思维误区、逃离反刍循环,到运用幽默、正念、感恩等积极策略,最终实现认知与行为的双重转变。书中通过大量真实
本书并不声称不幸是美妙的。我们只是想知道,当考验来临时,是否只能束手,又靠什么来抗争?为何同样遭遇挫折,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却能活出新生?答案就是心理复原。心理复原力从何而来、如何作用?作者超越苦难者身上所展现的内在特质,重新论述创伤对人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智慧重述自己的故事、创造意义,把过去的痛苦改写为美妙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