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10余年来关于威廉·布莱克诗画互文以及跨艺术诗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本书旨在构建布莱克诗画互文的理论体系,探究布莱克对经典文学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艺术风格的承袭,全面考察布莱克的诗学贡献和艺术成就,聚焦研究布莱克诗画的象征寓意、诗画共生、想象力轨迹及艺术特质,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
"本书重点梳理阐述当前美术馆教育事业中发生的理念和方法转变——其作为21世纪以来社会美育整体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美术馆与公众间产生更具创造性、主体性的对话与互动。美术馆教育的转变源于“新美术馆学”(NewArtMuseology)的理论指导和当代艺术发展所创造的新审美需求,工作坊、沉浸式体验、项目式教学等创新方法的
德国艺术史、思想史领域常把1755年(温克尔曼发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到1832年(歌德逝世)之间的历史阶段称为“古典艺术时期”,用以概括当时文化界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重新挖掘古典时代风格和文化价值的倾向。对其的探讨成为当今国际艺术史、艺术理论学科的重要基础和传统来源。 本书结合大量一手文
《中国艺术史》是李朴园历时多年撰写的经典之作,值其出版95周年之际,纪念版以90幅精美原画足本呈现,带领读者展开一场跨越5000年的艺术巡礼。本书在林风眠、林文铮、朱谦之等大师的审订下,系统梳理了建筑、雕刻、绘画三大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原始彩陶的神秘纹样到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从秦汉雕刻的雄浑气势到唐宋绘画的意境追求
《中国艺术学(第三辑)》是一部涵盖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史、书法史论、现代艺术及设计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著作。本书由陈池瑜主编,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型、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表达、书法理论的建构与风尚、现代艺术的创作历程等内容。同时,本书还关注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花
本书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书法等多种创作形式,既有反映社会生活、历史风云的主题创作,又有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作品。尺幅间,或苍劲老到,富于变化;或顾盼生姿,韵味绵延;或时浓时淡,润燥互见;或收纵自如,章法严谨;或用笔方圆兼施,一气呵成。这些作品绘就了建院十年来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创作者
本书共包含三百余件作品,以图片为主,表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与多元的审美风格,分为特聘专家作品、教师优秀作品、校友优秀作品、学生优秀作品等七个版块。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示出了学院教师、学生不凡的创作才华和深厚的传统根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美术、工艺美术及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卓著成效。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注重报告的学术性,坚持专业性与系统性,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凝聚了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艺术团体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心血。报告由表及里、逐层解剖,注重思考和评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敏锐把握2024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的脉搏。报告延续去年框架体例,立足百年变
本书从人类的岩画到现代派艺术,从建筑、绘画到音乐、文学,从巴黎艺术大师到印第安人,房龙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和盘托出,让读者犹如经历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他用一种鲜活有趣、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隐藏在绘画、音乐、建筑背后的故事,让艺术变得无比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八个章节每章大致讨论二三十年间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作者并未局限于艺术家生平介绍和风格分析,而是将14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期间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视觉与物质文化置于宫廷文化、商业网络和宗教改革的三重语境中,围绕艺术领域中出现的诸多变化展开论述,揭示了艺术赞助、新兴资产阶级的收藏需求以及宗教改革对图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