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自隋朝确立,到唐朝时发展完善,后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典范。在唐代三省的首脑都被视为宰相,三省制度具有“三权分立、地位平等、相互制衡”的特点。“六部”从属于尚书省之下,六部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唐代的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2018年以来的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开创了中华民族监察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当我们积极回应新的监察制度构建和实践场域问题时,也应当回头去重新检视中华民族历史上实践过的监察制度。历史是一把标尺,如果不回看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可能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的监察制度所处的位置,进而不知道我们的探寻足迹应延
这是一部以唐朝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为研究主题的史学专著,系“励耘学术文存”系列丛书之一种。唐朝统治者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官吏管理体制,并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不断调整它。本书勾勒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和观念更新的历程,通过举与选的分合、门荫制、荐举制、辟署制、铨选制、吏道(流外入流)等不同侧面,展现唐
地理环境与政治关系密切,对政治有着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经济生活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政治影响。本书以南宋所处地理环境切入,对南宋与周边政权的地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其在处理与周边政权关系上的得与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宋代实行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了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成都知府作为宋代朝廷与四川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其尊师重道、荐举贤士、兴学养士、选拔英才等发展文化的重要举措,为包括蜀学在内的宋代四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宋代成都知府这样一个非常优异的官僚群体,到目前为止,尚无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本书一方面可以弥补这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唐朝的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
本书聚焦唐代政治制度对东亚社会的影响,阐释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长期绵延的凝聚力。盛唐时期的中国,吸引着周边各国、各部族争相前来学习,而日本、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及越南,不约而同地学习大唐先进的政治制度。从公元8世纪前后一直到近世,一股崇唐、学唐的风气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长盛不衰。这股风
本书以义和团时期的清廷政策与决策情况为研究主体,根据研究19世纪末义和团出现后晚清政府的奏折、朱批等,分析西太后、荣禄、刚毅和徐桐、载漪等人如何通过发布上谕影响清廷政策,军机处和内阁在政策层面的制约与互动,以及清廷和地方督抚围绕政策分歧产生的多方互动等。通过解剖京官作品,研究京畿区域的政治生态和区域文化状况,解读晚清决
本书是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最终成果。本书以元朝官制的形成为中心,包括《元太祖时期的官制雏形》《元太宗“一新官制”》《世祖时期的官制定型》三章,共10个小节,约27万字。这些内容,此前分别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等书刊上正式发表,这些文章不仅改变了元朝前四汗
该书是日本学界集中研究元代江南地域的第一本高水平专著,也是作者植松正教授数十年长期精读《元典章》等元代文书的代表成果,广为世界蒙古史、元史学界认可。该书分为“江南地域社会与经济政策”“江南地域社会与在地官人”“江南地域社会与少数民族”三个部分共13章,围绕元朝经济政策与江南社会、江南地域的官员选任等问题展开,尤其是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