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是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学体裁。近年来,散文研究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形成多个研究中心,优秀成果成批涌现。河北大学文学院与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斯文》,以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为对象,以促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优秀散文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 《斯文》(第十四辑)精心
陆游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伟大诗人,洋溢在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对当代读者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2025年是陆游诞辰900周年,莫砺锋先生作为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撰写了一部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陆游十讲》。本书选取陆游与当代社会最有契合的十个话题,讲解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多重面向,熔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炉,能够带领大家阅读陆游、了解
元行者
本书引入“空间分布”核心理念,提出“通用韵部的确定性”问题,使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法,对初唐诗文韵部及其演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全书归纳出初唐诗文韵系43部,论证其通用性质。通过比较相关韵系,判定诸家韵系的语音性质,或推断彼此是否存在渊源关系,或观察不同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还分析揭示了初唐诗文通用韵系及其演变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知识界兴起了对以道家思想和唐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推崇热潮,视其为反思西方文明危机的“东方之光”。本书聚焦于此背景下德语诗人对中国唐诗的创造性“改译”(Nachdichtung)实践,以德国自然主义诗人阿诺·霍尔茨、印象主义诗人理查德·德默尔和表现主义诗人克拉邦德为核心个案,深入考察他们如何借助
本书以20世纪后半期中美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进程中美国主动译入的老舍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翻译文学,尤其是翻译小说这一兼具文学性与意识形态特性的文体,与社会和历史进程互为因果的关系。本书将文学翻译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加以考察,重点探讨中美两国在二战同盟、冷战对峙以及当代竞合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交流动态。
本书作者考察了五四、大革命前后、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心理,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现象的描述,而试图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注重追问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因此具有思想上的深刻性。而她特有的感悟式的批评语言,鲜活而丰沛,饱含自己的生命体验,令人感到生命喷薄的力量,因此其批评本身也是"文学"。作者因“
本书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者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词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美学思想,堪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对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徐调孚先生的校注本资料详备,校勘精审,是目前较为完备、可靠的《人间词话》版本。
本书是一本中国现代新诗导读类教材,按时间顺序和诗歌流派,依次介绍了二十年代的初期白话新诗自由体新诗前期新月派早期象征派;三十年代的后期新月派左翼诗歌现代诗派;四十年代的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进步新诗等。每章综合论述了这一流派或群体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对其代表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精心选取诗人的代表诗歌进行导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