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统一进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区域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
本书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关于区域史研究方法论的访谈录。本书主体部分为刘志伟与孙歌教授的对谈,曾于2016年出版发行。该书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其关于华南研究的心得和思考与孙歌展开对话,主要是对区域史研究的关键议题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如如何表述活的历史、“从人的行为出发的制度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路径的探索,以
近年来,大运河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范畴,相关研究见诸文学、地理、历史、经济等学科门类,蔚为大观、渐成显学。本书以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的八座城市(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书写对象,兼顾运河城市的“前世”与“今生”,集结江苏省内大运河研究优势力量担纲执笔,对大运河做权威历史叙述。同时,加入当下热
《梦粱录》二十卷,是南宋人吴自牧撰写的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学术论集,本辑发表与西域相关的学术论文17篇,内容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等方面。
本书聚焦于北京古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以“满汉源流”“京味烟火”和“京韵营建”三大专题为引线,通过构建文化体系与知识本体,搭建文化基因模型和因子知识图谱,进而实现对文化关系的探究和文化信息的表达。本书整体由“理论”与“图表”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聚焦于北京古都文化知识图谱的理论研究,包括知识图谱概述、研究路线、主关系概
成都风物诗记
江岸风华—武汉市江岸区历史文化读物
在杭州、湖州之间的东苕溪边上,在山水连绵重叠处,有一座名叫埭溪的小镇。从数十万年前的人类活动,到烟火万家、商贸繁荣、设立上强里,再到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埭溪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也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豪杰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书写了埭溪的千回百折。到了21世纪初,美妆小镇从无到有,以绿水青山为底色
不同于其他香港影像主要从大历史的宏观角度来介绍香港社会的发现,《香港影像志》更侧重于百姓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相结合,以草根史的角度呈现香港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呈现出更全面、立体、丰富的香港社会生活。《香港影像志》由香港时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文献辑录三大部分构成。香港时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占以后的香港和回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