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微观角度,力求全面应用电子探针(EPMA)技术方法,针对海相碳酸盐岩矿物与典型地质现象,进行成分鉴定与微观结构分析。内容分四章:第一章为EPMA技术与矿物鉴定方法。系统介绍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与发展史、应用现状,以及矿物鉴定方法;第二章为矿物鉴定部分。作为本书重点,基于白云石、方解石的精细分类,结合晶体化学分类法,
本书主要论述岩石结构面损伤规律与动力剪切特性,全书共9章,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不同类型的岩石结构面剪切损伤规律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联系。主要包括:充填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与损伤规律、基于声发射监测的结构面损伤特性与模型建立、粗糙花岗岩结构面的剪切特性和表面细观微损伤、锯切和劈裂花岗岩结构面剪切行为与岩壁损伤特征等。
本书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渤南洼陷陡坡带沙四段致密砂砾岩,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致密滩坝砂岩,惠民凹陷沙三段致密三角洲前缘砂岩,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沙三段致密浊积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对致密砂岩沉积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岩性、物性、孔喉结构特征描述,研究了致密砂岩的成岩作用和成岩序列,建立了不同沉积成因类型
冈底斯带(冈底斯岩浆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书对冈底斯带中段的火成岩、构造岩(糜棱岩)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对不同时代的火成岩展开了成因分析,并对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限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限定
本书以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在简单梳理碱湖主要特征和玛湖凹陷风城组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古老碱湖沉积中典型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因;结合岩相组合特征和各类沉积构造等,恢复了玛湖凹陷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展布;综合对比了玛湖凹陷不同沉积区烃源岩质量差异,提出了碱湖环境下可以发育浅水优质烃源岩;依据有机质含量对浅水区
岩石磁学是一门物理学与地质学交叉的学科,主要利用磁学方法,对地球上各类介质(如岩石、沉积物、土壤、粉尘、地外陨石等)所含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磁畴状态等进行精细刻画,将物理信息进一步转化为相关的地质学信息,从而构建相关的底质、气候以及环境过程。本书分为岩石磁学理论篇和岩石磁学应用篇。首先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从磁性的
地球上的石头千差万别,却都可以归入三大岩石种类:浴火重生的岩浆岩、层层叠叠的沉积岩和脱胎换骨的变质岩。你捡到的石头属于哪一类,又和谁属于同一岩石家族?它记载了地球哪些过往和变迁,藏着哪些有趣的秘密?……打开这本书,你将学会像个小小地质学家一样,从颜色、透明度、光泽、晶体形态、条痕、硬度等方方面面观察一块石头,认出它的种
你知道吗,世界上有紫色和绿色的沙滩,有彩虹似的丘陵,还有棉花一样洁白的城堡,它们居然都是岩石造就的奇观!打开这本书,罗赖马山像一张巨大的石桌,赫然矗立在南美洲的高原;伯利兹大蓝洞在中美洲的海上仰望天空;而在中国的贡嘎山下,红石滩会像可爱的魔法师一样变幻颜色;苏格兰西海岸的小岛上,芬格尔山洞在海浪拍打中唱着悠扬的歌。从有
地下盐岩水溶开采后形成的溶腔是油气等介质的理想储存场所。我国盐岩多为层状结构,具有夹层多、盐层薄等特点,此类地层实施能源储备面临较大技术挑战。本书围绕层状盐岩开展了区域地质条件评价,层状盐岩力学特性研究,层状盐岩渗透性研究,围绕层状盐岩溶腔储存各类介质的稳定性和密闭性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为盐穴储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书是关于碳酸盐岩形成和保存方面的综述性专著,也是国外关于碳酸盐岩形成起源方面的经典教材。基于现代沉积环境和解译的古代沉积环境,利用基础资料解释了碳酸盐岩的起源和演化。研究的沉积环境涉及高纬度北极、北美落基山、澳大利亚热带地区、加勒比海礁、阿拉伯半岛山脉,以及中国、新西兰和冰岛的热泉和冷泉;针对盆地边缘、深海这两类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