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道德情绪的社会功能出发,围绕道德情绪特征以及情绪在道德判断与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围绕道德两难情境中,情绪和认识的交互作用展开探讨;第二章围绕基本情绪与道德情绪的类别划分与影响作用进行评述与研究;第三章从情绪的动机维度出发,围绕道德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展开研究;第四章主
本系列是适合3—8岁儿童的绘本,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情绪和社会关系等抽象的概念的百科认知图画书,并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演绎出来。从该年龄段幼儿的心理世界出发,“我”的世界包括自我的情感友谊——是幼儿*重要的两个情境,包含两本《情绪是什么?》《友谊是什么?》。通过生动地模拟实际的场景,
这是一本教你与不安、逆境、怀疑、否定从容相处的人生指南。本书从关于友谊的各种经典论述中,精选了西塞罗、蒙田、培根和梭罗的四篇阐述友谊的文章。这四篇文章为你分析应对世界的方式,尤其是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的重新理解与自我和解。当遭遇不安与逆境时,当一次又一次怀疑与否定自己时,当每次想要放弃、随波逐流时,四位先贤充满智慧
《公德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利用哲学与多学科交叉、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比较法以及规范论与美德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思想史切入,对公德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总结,对贯穿于公德观念变迁过程始终的核心价值加以探寻。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所带来的空间范围扩展以及空间结构转型的现实背景,对公德的基础理
本书力图全面呈现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生态思维对于我国发展模式转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纵横几千年;从创作理念来看,着重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严谨与通俗的有机统一;从写作风格来看,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理念与模式的重大变迁铺陈展开。概言之,本书
本书内容包括:从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以解决严峻的生态问题为背景出发,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与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兴起和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理念、目标、原则、内容与途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管理等。
《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程》就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的阐述,为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生态保护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内容为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程》特色为
本书从城市社区亲社会行为征象出发,在对公共德性的现实拷问中,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建构了一种城市社区助人动机的皇冠模型。继而围绕关于公共德性研究的思想史,以及公共德性的培育实践思考等,揭示了城市社区公共德性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受益学生万余人,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也得到了大量主流媒体的关注。2014年,在阿里公益项目组联合《生活报》组织开展的寻找龙江“江河卫士”活动中,学院爱鸟协会作为高校大学生社团荣获“江河卫士”称号;2016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举办的黑龙江流域环境保护大使活动启动仪式在
该书从生态和谐社会伦理范式阐述之引论、生态和谐的基本内涵、生态和谐社会的思想演变、生态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思辨、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框架、生态和谐社会的现实维度、生态和谐社会的重要路标、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困境、生态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生态和谐社会的构成对象、生态和谐社会的评价原则、一个发育的生态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