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集解》“略例”的落款时间为1930年8月30日,故此时书稿应已完成;但此“略例”后,于1936年1月17日又有补记云:“《集解》成后将刊行,散失于一?二八之役。近始恢复旧观。”1937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次影印的即该版本。本书“自序”开篇有一言,可见陈柱着此书之旨趣,特录于此:“余尝读佛藏《百论疏》,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至今的两千多年里,它一直教导人们学习、修身、处世、为政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品行
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是“我读《老子》”,介绍和论述老子其人其书其道。首先介绍和分析了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论述了司马迁《老子列传》是可信的,争论源自误读《老子列传》,误读的真相是儒道互绌;接着简要介绍了《老子》名称、注解、版本流传演变情况;重点论述了老子为谁著书及所著何意,提出《老子》是老子进献给君王的、一部以道论为思
本书以《论语》章句为素材和纲领,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主角,撰写了28则小故事,既形象、直观地阐释了《论语》所蕴含的哲理,又生动地重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故事,以及春秋末期的社会风尚。比如《宰予昼寝》一章,作者根据《论语·公冶长篇》的一段原文,细腻地重构了宰予的心态变化,推想出“宰予昼寝”的前因后果。其描写能让现代的读者感
本书赋予老子哲学系统的理论结构,从先秦诸子的思想源流出发探究《道德经》的真实义理,结合《道德经》原文,解析文本内涵,并辅以作者丰富的个人感悟,将经典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旨在求得贴切而恰当的理解,可谓“用生命去解读而有的智慧结晶”。
本书是一本对《道德经》内容的正向解读图书。特点之一是,尝试了结合现实案例对老子思想进行白话文解读;特点之二是,放弃了之前众多学者译注《道德经》那种繁冗复杂但对于读者并无实际意义的条文引注,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道德经》的精髓,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广泛吸引力和实用性的大众普及性读物,争取让每一个人都能读懂《道德经》。
本书是华东政法大学人文素养公共课“《韩非子》导读”的讲稿结集并进行相应的整理而成,是对法家经典作品《韩非子》的全面解读之作。全书从韩非子的人生经历开始讲起,论述了他的学术渊源、与儒家的“恩怨”,再由其人性恶的理论基础而及于法、术、势的法家思想精要,对其用人与变法思想也作了专题阐述,并就其文学魅力进行了剖析。全书共分十一
清代粤西诸子学研究
本书为礼学名家王关仕先生的代表作,共计六章,首章考叙服饰之源流、形制之标准、文饰之意义;二章为名义之考辨;三章为色度之考辨;四章为服章之考辨;五章为形制之考辨;六章据服饰以考辨经义。尤值得一提的是,书前配有一百余幅精美插图。因此,本书对于还原周代之服饰形制,缕析其文化内涵,从而激发我固有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