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文以河流为主题,以澜沧江的一些支流作为考察和写作对象,是以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为对象的长篇系列散文。通过作者沿着那些支流的实地行走和观察,描写了澜沧江支流和支流边那些村落的当下状态。从澜沧江支流囊括的自然之物和生命状态,引出对自然、生命、人类精神命运的思考。同时,作者除了描写河流和村落本身外,还努力呈现了支流边的民
本书中数十篇文章,既有作者在自家厨房中的烹饪心得,又有在城市各个角落走访时的随笔记录。其中被选取作为书名的文章《味道的出与入》最能体现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和审美素养。知音莫如知味,作者在口舌之间的味水之中融入清幽淡雅的书卷气,书写出独特的人情味与慈悲心。本书上编为“书与菜”,将菜的滋味与书的意境结合,探索着日常之中的深意
本书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不愿做一名缺席者,时刻保持专注的倾听和觉知状态——感受他者。阅读他者走过的地方,重走他者跋涉过的山水,成为一名追随他者的在场者。作者还到不同的地方,以临时居民的身份住下来,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用他者的故事,完善自己的人生。而南太平洋诸岛、
本书以20世纪50年代的汽车兵的视角,记述曾在青藏高原度过的极其艰苦危险的年轻时代。他们面对艰苦的环境与危险,毫无退缩。作者用其坚韧不拔的精神,40多年间翻越了唐古拉山高达120多次,以生命与青藏高原深情对话。在青藏线上,官兵们的生活充满挑战,但他们却用勇敢与坚毅,书写着生命的传奇。作者对青藏线上官兵生活的深刻感受,逐
本书以散文为主。全书遍人世烟火,绘万物苍生,或怀乡,或怀人,或摹物,或忆旧。散文作品分为“写人”“记事”“写景”“格物”“随笔”等辑。写人、叙事多是平凡人普通事,但作者多能挖掘出普通事中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内涵,多能展现出平凡人中令人心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折射出人性光辉的视角;写景格物类散文,大多能以一双双爱美、善
本书集纳了作者数年的散文随笔若干篇,以饱满的深情,细腻的笔触,用心书写了自己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平实、白描般的笔法,描绘了身边普通的老师、学生和亲人,于质朴中透露出生活的韵味,展现出浓郁的乡情,阐释了对人生、对事业的思考,内容健康积极。
本书收录了韩子勇的散文和文艺评论近40篇。韩子勇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长达50年,这片广袤的土地和交融的文化给予他厚重的精神滋养。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中,不仅描绘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深入探讨了新疆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情感。
1638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过安顺。前后七天,对安顺人文、地理做了详细记录。这是安顺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安顺第一道菜谱的记录就来自徐霞客,他对城市的描写,是今天城市形象还原的文字地图。本书将以图文融合风格进行编辑,重走徐霞路,梳理他文字后面蕴含的安顺历史,从平坝到西秀、镇宁、关岭等地,记述了当时徐霞客的行程以及途中的见
本书收录了著名散文家赵焰的二十余篇散文作品,包括《齐云之魅》《一江春水》《源头大美》《石滩》《屯溪》《徽州的年》《万安》《火腿举起的大王旗》等。书稿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基本围绕皖南而写,叙写了皖南的秀丽山水、深厚文化、经典美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深情赞美。
本书收录了著名散文家徐迅的精品散文三十余篇,包括《故乡的屋檐》《远去的苇岸》《夜晚的深度》《一座山与一个人》《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等。书稿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涵盖思乡怀人、读书感悟、探幽访古、日常生活等主题,将大人生写于小散文中,展现出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挚的思乡之情和深厚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