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的编写理念、章节构架、选文原则、经典解读等,用与读者轻松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如主题前后理据是什么,选文内在依据及系统性结构,选文对中国文化重要传统的覆盖,选文是否接榫学生真实的生存、生活需要,编书者的阅读视野、趣味是否能成为选文的重要理由等。此外,本书还以批注的形式,用另一位使用教参的教师(读者)视角,以手写的形
本书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先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著作,对于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对今天我们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作者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
全书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将晦涩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转化为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搞笑的人物形象,书中带领读者穿越回到不同时代,深入了解中国的王朝更替、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著名历史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作者还在每一个历史片段中穿插了大量现代人的视角,使得历史知识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本书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持编撰的学术论文集。所收都是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的获奖论文或是提交的其他高质量论文。包括张宗友《〈晋中经簿〉分类问题新论》、董恩林《舜徽师生平与著述四题》、陈健炜《合作与竞争——朱熹、张栻、吕祖谦与南宋中期理学书籍编刻》、周沫如《出土墓志所见隋代“梁陈衣冠子”入仕制度考述》等,共三十余篇专业论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十辑,选录文章8篇,主题为探讨学界普遍关心的古典文献和文化问题,内容涉及文献学、文学、史学、哲学、语言文字学、书信考释等多个领域,大多数文章均视野宏阔,新见迭出,论证科学;不少文章能小处见大,洞微烛幽;更有文章敢质疑权威,推陈出新。集中体现了海内外关于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拓展了传统学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
中国古代君子教育是与中国特色的君子文化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围绕“谦谦为人:中国古代君子教育”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相关儒家经典与相关先贤之君子教育思想的分析,系统挖掘古代君子教育思想,分析古代君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丰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君子教育思想研究,为新时代中小学和其他教育
我国历来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当前,全国各地高校也积极依托各自的优势,开设遗产保护专业并建设相关课程,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遗产保护高级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三位老师基于自身在文化景观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编写了研究生教材《景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拒、中国文化的现代反思、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意义。
本书汇集沈福伟先生有关中外海上交通、交流的25篇学术论文,分为“航海天地篇”“海上交流篇”两大部分,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物、遗迹材料,从不同角度梳理、揭示了中国人自3000年前起就持续不断地深入海洋探索、发展远洋航业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批驳了西方传统史学关于“中国人不善于航海”“中国人不是航海民族”的谬论,对我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