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题为“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收录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医学知识、技术与观念在中日韩诸国不同时期的传播、流变与转型等问题。书中共收录18篇文章,其中专稿1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右讲坛”学术对话与主题演讲的整理文章;“思想与特质”5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医药多种形式文本的考证与解读;“知识与流传”5篇,讨论了中医医
本书以庆安本为底本,对日本庆安五年(1652)武村市兵卫刊刻的《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进行点校。本次点校采用详校方式。《句解》、《本义》、《要览》、《佚存》、濯缨堂本、守山阁本、《评林》、《阐注》诸本异文,尽量录入校记之中。其他参校之本有意义的异文,也尽量写入校记。少数词语的词义及用法特别,也偶在校记中及之。详细注
《国医年鉴》编辑工作是在《国医年鉴》编委会指导下,由《国医年鉴》编辑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国医年鉴》编委会是由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推荐的中医药与亚健康领域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企业经营管理专家等
本书为云南大理名医沈士真对《黄帝内经》的阐释发挥之作,故名《岐黄续篇》。书中以部位所见病症为纲,按头、目、舌、咽喉、胸腹、肢体等,祥述其诊治。补遗部分分为疾病传变规律、针刺法、经脉循行等病候等,并附有23种常用成药的制备方法。该书先引全文,后列按语,所论有证有方,行文浅易,易于读者参阅学习。
秦伯未,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秦伯未增补谦斋医学讲稿(秦伯未医学全书)》收录了秦伯未先生的论文、学术报告讲稿及
本书为医论著作,由秦伯未老先生撰于1964年。全书选录秦老有关中医学术方面讲稿十二篇,包括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五行生克的临床运用、气血湿痰治法、种种退热法、温病、肝病、水肿、腹泻、感冒论治等专题。每篇讲述均能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中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经验知识,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并附治疗病例。本书是根据秦伯未老先生
本次整理出版的《徐灵胎医书全集》,以民国广益书局出版的版本为底本,收录了徐灵胎医学著作十六种,均是中国传统国学中的重要原典。全书分为上下册,上册为医学理论性作品,包括《兰台轨范》《医贯砭》等6种,它们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中医发展史、中医理论沿革史,以及当今我国加强中医科技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下册为医疗档案等经验性的总
本书内容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黄帝内经。
本书是浙江祖传四代周乾寿堂名医周朝进先生对从医六十年来的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体会之总结。全书从“杏林论坛”“医经探微”“百家研索”“衣钵传承”“临证心得”等五个方面予以论述,突出一代名医独到的辨证思维和精当的用药技巧。尤其是书中“衣钵传承”部分,所述之医案对于临床颇有参考价值。全书内容富于哲理,不袭陈言,尤其是周先生诸多
刘绍武先生(1907-2004)是我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学术成就为创建三部六病学说,本书是刘老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刘绍武先生生前的学术讲稿和部分师带徒弟子的回忆与纪念文章,其中生前的主要学术讲稿内容为首次整理,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是介绍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医学的著作,内容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