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阳光 捉流水
本书是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选编集,全书以回忆为主线,写了跟童年有关的诸多内容,如亲情、伙伴、梦想和趣事等,其中《第一次盼望》(又名《那个星期天》)被选入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在书中,作者以亲切委婉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将童年趣事、亲朋好友、老家街巷等如梦往昔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并加入了丰富的见闻与细腻的内心感受,显得真挚而动人。
本书为成都本土知名学者、作家林赶秋倾心创作的一本散文集。英国考古学家莫芾默·惠勒说:我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其实,不单考古如此,阅读古书亦复如此。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器物、食物、动物、植物,努力复原相关的场景,最终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名物共处的人物呢?《诗经名物志》以《诗经》记录的器物开篇,继
《舍陂记》是中国乡存丛书第七部。出生、成长于舍陂村,最后定居城市的江西作家陈纸以散文的笔触,深情回忆、书写了成长、离乡、归乡过程中亲身感知的故乡的疼痛与欢乐、艰辛与甜蜜、常与变,把深镌于脑海中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餐一食、一器一物娓娓道来,每一个乡亲都有他的喜怒哀乐、每一株草木都有它的故事,鲜活而生动,刻画了一群
本书为新乡土写作代表作家舒飞廉献给乡园南中国腹地云梦泽的散文精选集,也是近年发表于《文汇报》笔会副刊专栏的文章结集,延续沈从文、汪曾祺、孙犁以来乡土写作文脉的书写实验与创新。取自楚剧悲迓腔的唉字,既是作者对当地真实发生的追怀咏叹,又像祈求新生的召唤祭语,或对科技狂飙时代古老乡园何去何从的真切提问。近十年间,身为高校文学
《汪曾祺经典选集》精心收录汪曾祺先生多篇美誉度高、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包括《大淖记事》《人间草木》《四方食事》《昆明的雨》《多年父子成兄弟》等。这些经典文章代表了他作品的精髓,也写尽了他的人生。通过这些文字,读者是可以去探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自在而活。
买书、卖书、访书、搜书、烧书,内视生命惘惘难明也好,每有会意得意忘形也罢,离不开、绕不过的都是一个书字。本编从兰登书屋到德国大学的旧书摊,从东京的书店到伦敦的旧书一条街,周作人、梁实秋、姜德明、董桥、钟芳玲等,用如花妙笔,写下海外访书的书趣情缘。既有书痴在他乡偶然遇到心仪已久的爱书时那种故友重逢之感,也有异域书贾和书迷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位列开门七件事之一,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又在文人墨客笔下逸兴遄飞。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联手凌云岚博士合编,精选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唐鲁孙、黄裳、董桥、葛兆光等中国现当代54位作家、学者的随笔、散文共70题。内分四辑:辑一茶雅,闲情雅致,泛谈历史与文化;辑二茶俗,纵览江山,品味各地风俗人
这是有书癖的人,讲述自己或别人买书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颇有所得;有的是兴趣所至,在某几类上收获颇丰;有的是随心所欲,只要喜欢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涩者,立读于书铺、书摊,终日不愿离去…… 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没有卖的精,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
本书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