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笔记体文章集。作者以类似《沉思录》那样的诗意文字,表达了带有哲意的思想。书稿分为四个部分:对诗歌的体悟、对思想的感悟、对人生的领悟、对写作的体悟,反映了自身文学创作经历,例如诗歌如何萌生灵感、如何创作成型,记叙了那种独一无二的沉思状态。身为诗人,作者对诗有很多独到的观点,也有很多哲学思考,这些都可以给读者带来
本书以自然村庄为着墨主体,从文学创作领域较少关注的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入手,对独具特色的村落的兴村历史、祖宗功德、家训精髓、名人名家、民俗民风、新时代文明新风、富民产业,以随笔文体进行述说,存史育人,诠释家训。文字精炼、质朴,体现了“淡淡的乡愁”。
公元759年至765年,杜甫先后寓居成都3年9个月,留下了240余首成都诗。成都清澈的江水、丰富的植物、温润的气候、众多的古迹、时人的身影与生活场景、远山近水的城市气象,无一不在杜甫笔下清晰呈现。正如阿来在本书中所言:成都以宽厚人情、优美自然容杜甫在此3年有余,杜甫还成都优美诗章,美誉千载。阿来饱含深情,通过精读150
读书学习,是人人都赞同的事,很多人也投身其中。但是学习需要学习学,读书也需要方法论。 本书收录了华杉13年来的读书笔记,从515本书中选取了319本精华,编录成册,内容涵盖军政谋略、历史传记、哲学思想、企业管理、经济原理、社会科学、文学小说等13个领域,涉及书目贯通古今中外。不论你想学习有效的阅读方法,还是想了解大师笔
这本谈佛论道的随笔集,重点关注五四新文学作家结合佛理道学的写的小品,除关照现实、洞察社会,希望借佛道改造国民、救亡图存外,也不乏修身养性、人生感悟、寻求精神慰藉、忆念佛界先师的作品收录其中。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苦难深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精神匮乏、经济衰退,辛亥革命失败,五四运动落潮,觉醒的一代青年苦闷不堪
本书以杨应彬先生《小先生的游记》故事内容为原型,经丘汉章老师改编,由中国美术学院洪万里老师执笔成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本书讲述了1934年,不满13岁的少年杨应彬将自己从广东大埔到上海旅行的经历和感想写成的20多篇日记,送给“老师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过目。他没想到,这位大教育家大为感动,一字未改,题名“小先生的游记”,并送上
本书记述了作者在游历世界多个国家的耳闻目睹的人文自然景观及感悟,以当代中国青年一代的新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和地球。书中作者分享一些在各个国家的经历,对当地人文及自然风光的探索经历,并向读者传播积极的旅行氛围。具体包括:迷失在现代和古代交织的首尔、沉浸体验日本历史韵味、冬季日本清净之旅等。
本书作者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派诗歌重要诗人,又治学勤勉,具有深厚的旧学素养,固守“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真诚待人,厌恶虚伪矫饰;以良知评判社会,鄙视曲学阿世;以家国情怀履行学者的担当,拒绝廊庙文字。在《沙之书》中笔触广泛,众多短小作品中不时涌出妙语佳句,透出观人察世的机警,或令人拍案称奇,赞
本书分故乡亲情伴一生、同窗情谊无限好、遁入山水成神仙、身边故事点滴汇几部分,内容包括:家在万年上山边;梦回老家,美丽浦江;父亲叫叔,母亲叫姆妈;十五岁那年;那些苦难抹不去;明月家书寄乡思;一声叹息一写给杨能汞等台湾老兵;台湾女人等。
本书包括6部分,主要包括:成长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越能把握当下,意义越容易涌现;太完美的未来不是未来;我们为什么不爱自己的工作;爱是什么;不当教育里的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