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
本书是容城县文物事业历史上第一部专业书籍。共收录文物考古调查、发掘等学术报告16篇,文化、文物研究16篇,附录3篇。旨在全方面反映文物考古工作者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为历史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促进文物考古及容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适用于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分十章,内容包括:川南明珠、保护利用、病害险情、测绘与保护研究、抢救保护项目概况、抢救保护组织实施、文化保护古法新技、危岩体加固检测分析、项目检查验收和整改情况、造像石刻新姿等。
本课题从建筑装饰的角度,从整体建筑和建筑图像两个方面全面研究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建筑装饰艺术,探讨了汉画像石的空间营造规律,汉代建筑形象、技术、构件,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关系,全面了解汉代建筑的营建与装饰文化,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收集14篇论文,分别对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等出土文献进行研究,收录《浅谈豆形器的自名以及它与灯名的关系——以出土资料为中心》《浅议北白鹅虢季甗中的“晏姫”》《论金文“经雍”当读为“经营”》《上博竹书字词校补》等。
本书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书中收录了《清华简<四告>篇字词笺释》《清华简八<摄命>释文商榷》《清华简校读琐记》《试论册命之“书”的体例及<摄命>的性质》等文章。
本书以陶器文明为主题,结合历史资料、考古文献,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文明的研究,探索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展做了丰富的说明。本书从起源、社会的发展与内涵以及艺术形态等方面展开介绍,通过讲述陶器的种类、制陶的工艺、图腾的艺术等方面,以多角度阐述历史进程,详细梳理新石器的文化,尤其是对裴李岗文化、
本书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估与灾害风险控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工业大学)共同编写完成。全书共九章,第一章概括地介绍文化遗产和自然灾害等基本概念,灾害影响下的文化遗产受灾特征。第二章通过文化遗产受洪涝、地震、火灾等灾害破坏的案例,使读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各类灾害对文化遗产作用的致灾特点。第三章介绍
该书以汉代铜镜铭文为研究核心,对镜铭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释读与研究,应该可以说,对完善整个学科建设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研究铜镜的学者和收藏爱好者众多,每年有一定数量与汉镜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以近十年为例,各出版社出版铜镜类书籍20余本,研究学术论文在40篇以上,但系统收集两汉铜镜铭文器物的暂时还没有。近年来,随着出土资
本书稿共分为“楚地出土文献”、“楚地历史地理”、“楚地历史文化”、“楚地文物考古”、“楚地文物考古”、“综述、书评及其他”等六大栏目,研究内容涉及楚国政治、经济、制度、地理、思想、医药、氏族、饮食、丧葬、乐舞、军事、农业、科技等各方面。本辑对楚国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既有宏观上的融会贯通,也有微观上的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