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所收录内容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客观科学礼敬地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关注国学对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生产生活的影响,提炼国学精髓,探讨国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探索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与结合途径,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
《中国历代强国梦》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阐述了中国先民文明的发展,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秦始皇(赢政)的大一统,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发展,三国归晋后对于长江流域的开发,法显、玄奘、义净通过陆、海丝路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大唐盛世,封建体制下的变法与革新,李鸿章推行的洋务运动等,详细记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超级案例集”。 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 李牧破匈奴: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行动 历史事件: 当初赵王派李牧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义理”“汉学史论”“汉学新论”“汉学名家”“汉学视域”“经籍释读”等版块。
十七至二十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经历了从接触、融合、冲突、反复、重构相交替的过程,这种交流对当代的文化相互理解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谐奇趣到明轩:十七至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拾遗》以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为线索,通过对传教士书信史料、故宫档案文献和近代学术刊物的研究整理,展现出中西方在绘画和园林等
公元前2500前1000年,文化中国的金玉良缘时代,王朝中国在文化中国的沃土上生成。以玉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中国受到那条彩陶、玉石之路上西来的青铜文化的冲击,这种全新的以马和战车、武力征服为标志的文化摧毁了暖温带的三大文明古国,而在中国的十字轴心处遭遇了文化中国的阻击。以传说中的禹结合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重要遗址的考察见证
《龙兴:五千年的长征》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写起,以宏大的视野梳理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全书上篇为开辟,从黄土高原、封建、郡县、国法、河西、王道与富强和贵族制这几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历史上治理体系的变迁。 中篇为稳定,以柳宗元《封建论》、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叶适《外稿》、陆九渊《陆九渊集》、王阳明《传习录》、顾炎武《郡县
公元前500前200年,文化中国的诸子时代,确立了中国人生活和思考的轴心。春秋的诸侯和家臣都不重要,主角是素王孔子,然而孔子的礼在战国刚刚到来时就饱受挫折,兵家、纵横家以用计取代礼,其后有变法,西河之学与稷下之学交相辉映,开启了热闹的诸子时代。孟子、庄子、老子、墨子互相辩驳,他们创造的思想观念,至今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本书内容主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水文化篇和徽文化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和墨法兵家文化;以及水文化和徽文化篇等作出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解读阐释,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逻辑缜密,是青年大学生开展文化理论学习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辅导读物。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西”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上卷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关系(1500年以前),下卷则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陆海“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蕴。 本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