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本辑收录研究论文十四篇,内容涉及金维诺先生学术纪念专题、器物与图像、文本与图像、地理与图像等多个领域,分别从图像学、文学、语言学、地图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对形象史学的跨学科意
本书收录2018年海丝学术研讨会论文16篇,内容包括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模式的历史反思、基隆温州移民的社会与信仰演变、近代海洋科技文化交流研究、明代中后期海疆烽堠墩台的建置与变化、明代地方志中的海南岛航海叙事、李长庚的海战诗、大汕和尚及其《海外纪事》之航海书写等多方面。
本书共分八章,介绍了《资治通鉴》作者情况、成书经过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文前有彩图21幅,文中有黑白插图72幅。侧重于《资治通鉴》重要版本的展示。*章司马光及其时代,第二章《资治通鉴》编修始末,第三章《资治通鉴》的内容,第四章《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第五章《资治通鉴》的史料及其考异,第六章《资治通鉴》的影响(上),第七章《
中华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在八千年前的伏羲氏时期已经基本成型,到西周时期发展成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就像一个城市规划图一样,基本理论一经确立,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样严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时间检验、经受千百次磨难冲击
本书对中国文化史整体脉络把握准确,断代分期明晰;材料新颖,吸纳了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篇幅适中,宜于教学,语言典雅,通俗易懂。书中选插的200幅图片,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史的丰富内涵和曲折历程,大有帮助,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独具特色。
《中国社会史论》为已故历史学家、社会史学家熊得山先生遗著,曾经作者挚友胡鄂公、李达、钱纳*等传阅,识者誉为该作者心血之结晶,李达为之作长篇序言。作者坚持以科学史观为理论指导,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以充分利用考古学资料为论证特色,其对中国原始社会形态的描述,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论述,对中国社会长期迟滞
本书收录了《对话的对话:宇宙神人体验与人类学宇宙观视角》《从文化多元和文明蜕变到未来共享》《普世价值对话与中国文化普世价值的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共塑式文明》等文章。
本书设“皇帝崇拜文化心态”“满族文化”“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传统文化再认识”“生命观与宗教、卫生”“《红楼梦》研读”等栏目,对中国历史上一些文化史的论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开启读史新潮流(《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是《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书的第4部)。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陈磊(笔名:二混子)就捋出了五代十国和宋元史的清晰脉络:五代十国的历史就像广场舞表演,各小国轮番上阵;大宋打仗常吃亏,但经济繁荣恢复快;元朝中期爱宫斗,38年换了9个皇帝&he
这是一套为6~12岁儿童编写的历史系列书,共10册,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融合文学、科技、艺术等门类,按照主题纵向整合知识点,以小朋友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穿插相关的诗词、图画、成语故事、科技知识链接,从多个维度为孩子建立历史文化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