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隋唐五代十国辞赋视为一个整体,在全面搜检与清理这个时期辞赋文献的基础上,对此时期绝大多数赋家赋作及其理论表达作立足于事实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时代背景与文体特质,从宏观上探究这三个紧密相联时期辞赋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分阶段描述并评析隋唐五代辞赋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与原因,以突破以往研究或局限于分段与分体,或止于粗略的
百年新诗发展的进程,众多诗人繁星散布,诗作更是浩如烟海。本书试图在诗海中探寻明珠,在众多诗人中选择了胡适、艾青、穆旦、卞之琳、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洛夫、郑愁予、昌耀、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人的一百首佳作加以点评,期于从对诗歌作品的感悟中,体现人性中对美的追求和对时代脉动的体验。
《古诗词里的博物课·热热闹闹过佳节》: 这是一本适合小学生读的古诗词知识科普书。图书紧扣部编版教材,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这5个节日,选取了21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以及3幅同节日息息相关的古代名画,从博物视角深度剖析藏在古诗词以及古画中的博物知识,涉及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文人典故、天文
本书为晚清廉吏李超琼一生创作的所有诗歌的点校和简注。
本著作立足于《红楼梦》文本细读与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人物篇,分为情不能已的贾宝玉妙不可言的诸金钗美不胜收的小人物和目不暇接的众配角四个章节,既管窥蠡测、以小见大地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人公进行独到的赏析,又对以往红楼研究中很少涉及的春燕、藕官、王太医、鱼眼睛群像和未见其人、却有其名的女孩等形象进行了探视和比较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之作,古典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本书主要内容根据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红楼梦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看王蒙、白先勇、孙逊、詹丹等十位名家学者来讲述他们心中的红楼世界,从文化精神、诗词赏析、女性情怀、悲剧美学、园林鉴赏等多角度对《红楼梦》这一传世经典之作进行解读。本书透过红学研究大家的视角来带领读者走进红
本书是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传播的基础、重心、典范和拓展进行研究,既是对茅盾文学奖的制度研究和获奖作品的纯文本研究的补充研究,也是考察二者与传播之间内在联系的互动性研究。选择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和英国的曼布克文学奖这两个文学评奖作为茅盾文学奖的研究参照对象,客观地展现茅奖同其他国家有传播影响力的文学评奖之间的距离,着力挖
本书共四辑,内容包括:生存现场的人文地图;精神的高低与沉重的反思;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我的亲历,然后文学。
本书由《从人物命名看作者之于袭人与紫鹃的平面设计及其文化意蕴》《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大观园里的桥》《略论红楼梦中丫鬟的人物命名》《一种封建婚姻习俗中特殊的陪嫁品——论红楼梦中的陪房》《红楼梦里绰号多》《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红楼梦第六回中的一些纰漏》《红楼梦中的“副小姐”》《“陪房”考》《
全书分为“认识辞赋”“辞赋小史”“辞赋家与创作”“辞赋之道”“辞赋名篇”五讲,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辞赋的发展流变、体类、结构、写作技巧及其美学特征,同时对辞赋名篇做独到的鉴赏。本书还配有与文本高度契合的各类书法、古画、赋家画像、古籍书影、碑帖等图片,使读者以更为直观、亲切的方式了解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