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该书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是为何物”“从何而来”“如何体现”“走向何处”四大理论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学理阐释为立论前提和逻辑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内在机理为逻辑展开,解析
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根本在于培育公民品格。公民品格是个体基于公民身份,通过公共交往,在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品格表现为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如何使
本书收集了四川大学学工系统教师及来自全校文、理、工、医不同学科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理论性文章、记叙性散文等文章共60余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铭史方能开伟业”“红色家风见初心”“红色基因代代传”。第一部分主要收录了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理论性文章,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实施路径,红色文化的教育机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分析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道德责任的概念内涵、实质特征与范畴领域,阐明了道德责任的理论渊源、生成机理和实践要义,剖析了道德责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实施原则,进而提出道德治理的改进措施和提升公民责任担当能力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是一本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专著,本书在阐述介绍现有的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优势,并详细介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型与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同时,本书还对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结
本书以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为研究对象,把社会公德建设放置在城镇化的宏观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深入揭示了城镇化与社会公德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这一课题寻找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指出城镇化是我国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契机,要善于
本书以“深圳精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精神”的演变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从历史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出发,重点对“深圳精神”的形成历史、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进行研究。一方面,本研究为深圳市民以及全国各界读者提供一部了解和感悟“深圳精神”的读物;另一方面,本专著可以成为深圳全市范围内的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辅
本书立足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站在“两个全局”的时代高地,聚焦“四个全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是勇于回应实践发展提出的“真问题”的必然要求。
为了纪念雷锋同志,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我们编辑出版此书。图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雷锋生前肖像照、生活照和我国领导人的题词照片;第二部分由30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组成,浓缩了雷锋短暂却又伟大的一生成长经历;第三部分为学习雷锋的历史回顾,更剖析了新时代少年儿童学雷锋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红色广东”系列图书之《广东红色地图丛书》的一种,是一部讲述深圳红色革命历史的通俗文化读物。书稿根据历史记载、田野调查、人物访谈等资料,选取当地政府比较认可的红色革命遗址,包括东江纵队纪念馆等20余处。每个红色景点下设3个栏目:红色遗址、历史事件、动人故事,并配手绘地图及革命遗址图。书稿将深圳主要革命遗址和事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