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试图全景式地展现20世纪下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东欧各国的发展过程,突出的一条主线就是其曲折发展的三部曲,借此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三个命运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是1945—1985年,苏东各国力图突破传统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改革,三次来潮,又三次受挫,曾取得哪些成果,又有哪些历史教训?二是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
全书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三个部分,选取了14位学者的共15篇文章,在展开论述的基础上,总结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的优点,剖析其中的缺点,并提出推动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时代感强,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本文旨在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通过分析中国道路的生成逻辑,提供一种研究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总体图景和哲学范氏。中国道路的发展不是静态的完美画面,而是动态的波澜壮阔的实践推进。所以,这个研究课题因宏观变得难以把控、因微观而难以做到细致。本文的研究试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掌握中国道路的时代坐标,不同于学界过于突
选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以下五个方面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第一,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及源流;第二,自历史学诞生以来历史观的演变及唯物史观的诞生、内容、意义;第三,历史认识的特性、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四,传统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变迁历程,即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史和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史研究丛书》之一种。该套丛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的结题成果,该项目已于2018年在国家社科规划办顺利通过结项。本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过程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成果最突出,以及在特定时期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
本书是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1917—1949)”成果,由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康文龙、吕延勤主编,是我国第一部关于1917—1949年间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资料集成,全面搜集、系统1917—1949年间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经典著作译本、阐释著作、列宁传记等10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恩格斯根据《反杜林论》“引论”的第一章“概论”和“社会主义”编的第一、二章“历史”“理论”改编而成,恩格斯在改编时作了修改和补充。马克思称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本书立足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全面阐述了这一著作的写作背景、核心内容、理论贡献与思想史定位,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9世纪70年代,欧洲革命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为纠正当时的错误思潮,把运动引回正确的道路上来,马克思门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这部纲领性文本。他通过批判性阐释,全面驳斥了拉萨尔主义对系列关键问题的误解和歪曲,重申了无产阶级斗争原则,具有深远的革命实践意义和理论创新意义,是理解科学社会
《反杜林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本书全面解读与阐发《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理论贡献、思想史定位,挖掘其所蕴含的科学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