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在陆源碎屑沉积作用和内生沉积作用(碳酸盐工厂、磷酸盐工厂、硅质岩、铁质岩、锰质岩、铝质岩等)的基础上,系统论述沉积相标志,对沉积岩的分类进行了概述。分论部分,以沉积环境为主线,对各沉积环境的环境单元、沉积特征、生物特征、沉积序列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经典的沉积相模式;以沉积事件为主线,系统论述了风暴事件、地震及海啸事
本书一方面注重培养将古论今、沧海桑田的地质精神,和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探寻地质奥秘,践行快乐地质;一方面注重“三基”要求,即认识基础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基本地质思维和时空观,注重对基础地质现象的仔细观察和记录,实现“从室内课堂教育”向“野外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
本书论述了锥子山杂岩体的岩石特点,综合分析了岩体侵入阶段及过程、矿物及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其演化规律,从岩浆岩的形成机理、成岩温度和压力条件、岩体产状、岩性、岩石化学成分、主要成矿元素含量及组合、矿化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列举了成矿区带典型矿床特征,并梳理了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此外,还研究了锥子山杂岩体及
本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中的一本。李胜荣主要从事成因与找矿矿物学教学科研工作。本书稿共收集了作者18篇中文和英文论文,主要分为金矿床成因与找矿、湘黔地区下寒武纪黑色岩系、西藏冈底斯带成岩成矿、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成矿、生命矿物与环境五个方面,后附了作者近些年来所有发表的论文、出版的教材和专著的清单列表
本文集由20篇文章组成。其中,10篇英文,10篇中文。代表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成就。按照论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对象是西藏南部白垩纪有孔虫的发现、古地理意义、年代意义和对西藏特提斯演变的动态响应。第二部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东部地区白垩纪,包括白垩纪中期海洋缺氧事件的前因与后果、白垩纪黑色页岩与海水含氧量变化、
本文集由18篇论文组成。按照论文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共3篇,为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共6篇,为油气聚集规律;第三部分共6篇,为叠合含油气盆地分析;第四部分共3篇,为立体勘探实践。
本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校70周年文丛中的一本。蔡克勤主要从事盐类矿床、非金属矿床和地质学史研究工作。本书稿共收集了蔡克勤1982年至2020年已经公开发表的20篇期刊论文,主要论文包含了矿物学、矿床学、盐类矿床学、古代制造盐术、成矿条件、找矿方向、成矿系统、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几篇是蔡克勤对地质类专业的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为层序地层与储层、大气环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煤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等五部分。
本书为《中国地质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之一,本自选集收录了顾雪祥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的一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共十余篇论文了及部分专著文前页。所有论文均发表在国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上,是整个科研团队科研精神和学术造诣的集中体现,内容涵盖了盆地流体与成矿成藏作用、沉积地球化学与热水沉积矿床、其他类型热液矿床、专著与
本书为《中国地质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之一,本自选集收录了于炳松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的一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共十余篇论文。所有论文均发表在国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上,是整个科研团队科研精神和学术造诣的集中体现,内容涵盖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成岩作用与岩浆流体、页岩油气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