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诗接受与批评》一书,采用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明代文人丰富的涉陶诗歌、诗论等文献,力图还原和构建明人陶诗接受与批评的心路历程。明代各个时期均有较为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对各种文学艺术体式的回顾与整理成了有明一代文士们的重要任务,他们对陶诗的评价也有阐释自己所在诗派诗学主张的任务。本书
本书通过对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五部中国小说的分析,描绘明清小说对于社会性别的处理方式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的意义,指出一种以阴阳八卦为基础的性别诗学是许多明清小说的基本结构因素。作者把为传统评点者所忽略的性别作为一个分析范畴,论证了性别术语则原
《曲律》由叶长海解读,原著者为明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作家王骥德。原著《曲律》是一部经过精心构思的曲学专著,其全面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远远胜过明代以前的任何曲论著作。《曲律》论述全面,自成体系。全书共四十章,从结构框架上看包括绪论、分论、杂论及附论四个部分。本书原文以201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所收《曲律
本书为作者多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国新诗研究和鲁迅研究,旁及同时代作家、流派和文学现象研究。上篇通过提出“鲁迅的美学”与散文诗的现代精神,重新审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写作中的自觉尝试。中篇和下篇则融汇了诗歌文体与其他文体作家的研究。作者一方面在诗歌研究中力图展现历史,讨论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所处
以往的藏族文艺理论研究,多以学科分类为限域展开。本书尝试把握藏族诗学与艺术理论中共享的美学通则,从藏族文学艺术史中的三个经典样板——《诗镜》、唐卡及其量度经和《格萨尔》入手,剖析三种代表性的藏族文艺美学的特征和体系性建构,从而勾描藏族审美精神的核心特质和外在表征。通观经典与民众文化,意在究大端,绘底色,更放眼于未来,探
本书共分为十五讲,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初盛唐传奇、中唐爱情题材传奇、中唐历史题材传奇、中唐记梦题材传奇、晚唐豪侠题材传奇、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等。
本书是《赖晓伟重评<石头记>》的典藏版,在前著基础上增加几篇内容。作者通过潜心钻研探轶,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判词及故事发展等进行独到分析。可姑且将贾府看作大清皇宫,也只有它才配称天下望族。而贾宝玉的人物原型,其实是大清太子胤礽(蔡元培先生就有论述),未来的皇帝。而大观园,其实就是大清皇家的御园——园
本论文集收录论文36篇,从学术和文旅研究两个角度,多角度讨论了浙东唐诗之路与大湾区建设。学术类的20篇论文,主要有三个角度,第一,探讨浙东唐诗之路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如浙东唐诗之路形成之政治内因别探,越州刺史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影响分析,会稽文学集团及其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影响;第二,以浙东唐诗之路绍兴精华段主要节点的唐诗为研究
大观园是杜撰的还是有艺术原型的?若有原型在何处?若系杜撰为何似曾相识?凡此种种构成了大观园之谜。著名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曾说过:“大观园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间了二百多年了。如果要选‘文学世界难题’的话,这道题目肯定是可以入选的。”作者通过对比红楼梦的细微描述与当时圆明园的史料、图记、诗文等的契合,结合曹雪芹的生平与思想
这是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只是视角有些独特,它谈论的只是《红楼梦》的一个人物--贾母。《红楼梦》对于贾母的人物塑造,可谓别具匠心,一个整天只是吃喝的老妇人,不但要操心贾府的上上下下,还要做家长,做慈母,她是如何做到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充满算计的环境里,贾母能活到80岁,寿终正寝,她一定也有自己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