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当今的考古发现,借助新出土文献,根据多方资料,围绕由银雀山简引起的兵家源流问题,由马王堆帛书引起的“黄老”道家问题,由睡虎地简引起的法律史问题,由郭店简引起的“思孟学派”问题等影响重大的史学问题,对于古书学派、年代、学术史、简帛本身的某些问题,以及一些研究方法和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证、反思和分析,作了大量诸
本书内容包括:磁州窑早期青瓷概述、墓葬出土与馆藏器物、窑址发掘及采集标本、民间收藏器物。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士说仰韶;二、黄帝与仰韶;三、仰韶与黄河。每篇赏析作品独立成篇,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作品包含甲、金、篆、隶、楷、草、行不同风格,文字流畅,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本书是2019年11月2日-4日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历史学系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史”学术论坛暨青年学者工作坊的论文集。本书共收录论文32篇,分甲骨卜辞及商周文字、西周铜器铭文、东周铜器铭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其他战国竹书及综合研究、秦汉简帛等七个专题,涵盖古文字学、考古学及历史学各个面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目前拥有抗战精品文物6000余件,图书4万余册,已完成抗战老兵口述史1600余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民间抗战类博物馆。是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书以一名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视角,记述了自2015年至今的博物馆发展、讲解实践和解说方法的思考。六年来,作者在博物馆志愿
近一百年来,北京中轴线上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北京人民甚至全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一个个红色遗址,而每一个红色遗址都蕴含着一段值得传颂的故事,都充满着北京人民的信念与执着、坚韧与奋斗、艰辛与牺牲。本书将围绕中轴线上的红色革命轨迹,以此发掘中国共产党在中轴线上留下的文化基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记录和展示了敦煌研究院75年发展历程,系统回顾了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文物工作者在党和关怀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敦煌石窟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了几代莫高窟人身上所凝聚的以“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为核心的“莫高精神”。
本书内容讲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科院黄河水库考古队对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展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与早期龙山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极大的丰富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材料,填补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发展的空白。2002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多家单位,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本书收录了北京西北郊阳台山一带各类石碑和摩崖的照片、拓片,并抄录标点铭文,重要碑石略作简介。
《敦煌艺术与社会美育》是践行国家倡导的“美美与共”之社会美育、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实践成果,将敦煌经典艺术如敦煌壁画、彩塑、藏经洞绢画、敦煌文书、敦煌书法、敦煌粉本等通过艺术展览、学术讲座、宣讲、出版、创作、交流、朝圣与考察等方式演绎出来,以图书馆为载体,将敦煌艺术传播至高校、中小学、社区文化中,使人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古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