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西周时期曾国青铜器(主要是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曾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判断、纹饰、文化属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西周时期曾国的族属问题、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本书主要关注近年文史研究中非正规渠道发现的实物和文献材料之是非真伪,以及由此引发的科研困顿和学术伦理问题。全书首先由对民国时期伪造之陶弘景墓志的深入分析展开讨论,继而着重枚举数例来路不明的新见唐代道士墓志,并对其内容分别进行详细探讨,指出这些材料与现有学术认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可能是今人赝造之产物,尤须审慎对待;最后
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朝时期墓葬、出土墓志、随葬品等,涉及大量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青瓷鸡首壶、青瓷虎子、砖印壁画等,基于此分析了六朝文物和由此反映出的六朝社会特征,从器物特征延伸到器物背后蕴含和代表的文化,涉及流徙士族、主流价值观、丧葬礼俗等方面,六朝虽始自孙吴,但接下来的东晋却是由北方南渡而来的社会,势必带来南北方文
本书按时间顺序,收录了两宋时期1000多篇寺院碑文文献。这些文献的作者大多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徐铉、王禹偁、范仲淹等,涉及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所蕴含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事实上,宋代寺院碑文的辑录,不仅关乎思想史,同时也具有更大范围的史学价值。寺院碑文承载着
本书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400余枚,包括简牍的红外图版和彩色图版、释文以及相关的说明。其内容是东汉中期长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档案文书,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诸多领域。
《出土文献研究》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编的系列学术集刊,主要收录出土文献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论文,内容包括甲骨、金文、简帛、玺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悬泉汉简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点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交通、历史、地理、语言、文献等诸多方面。
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古钱币的相关知识,包括各朝代钱币产生的历史背景,货币经济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美学,同时借助对古钱币的研究抒发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之情。这种情,又是作者赤子心态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配图中的古钱币均为作者几十年来的藏品,书中的书法作品、白描绘画作品均为作者自己的创作。本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第三批前五册获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卷在馆藏文物中精选出历史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小类,依文物性质和内容分门别类地展示。其中历史文物堪称鄂西南历史文化之珍品,不仅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凝聚了不同时期民族文化之精髓,向世人展现出巴族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