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本书将辛弃疾的每一段人生用他的一首代表词作来概括。结合历史大背景,从宏观视野入手讲述辛弃疾的生平,着力深挖其在南北宋交替的大变革之下的文人心态,从而让现代读者在了
本书将李清照的每一段人生用她的一首代表词作来概括,如少女时代之《点绛唇》、晚年生活之《声声慢》等。结合历史大背景,从宏观视野入手讲述李清照的生平,着力深挖其在南北宋交替的大变革之下的文人心态,包括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传统封建思想的反叛以及爱国情怀,从而让现代读者在了解词人生平的基础上,体味大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从词人身
《萧红简史》以“阅读萧红”的视角,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萧红的生平,由点及面展现萧红其人其事,使萧红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从对萧红人生道路的讲述,我们能感受到萧红细腻的情感,和她作品中一股顽强的生命力,一抹美妙、永恒的光彩。萧红可以说是当时一位独具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她的作品中当中包含着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以及
本书由湖州市南浔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策划推出。全面记录张龙翔从南浔出发,逐步成长为北大校长的人生轨迹,反映他在生命科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张龙翔(19161996)是北京大学第23任校长(19811984年在任),著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胰岛素合成主要参与者,中国综合性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奠基人之一。本书重点突出
沈从文一生给夫人张兆和写过许多书信,他曾在信中言及他的爱情:爱情呢,得到一种命运,写信的命运。这种写信的命运从作者追求张兆和开始,到两人终于结为夫妻,经历新婚远别,乱世飘零,政治劫难,一直未曾停止。信中有执着爱恋,湘情景致,有离愁别恨,无不洋溢着这位作家真挚的情感。这些本难以见到的书信,却因种种因缘际会得以成书,为我们
本书是《十二次访问:策展人》的姊妹篇,同样由十二篇访谈组成,受访者是十二位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她/他们以80后为主体,自2010年前后开始进行艺术实践。本书以2020年和202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记录、整理了她/他们近十年极具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案例,试图呈现一份关于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人类学”样本,唤起读者对她/他们的好奇心
本书描写了李国平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展示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热血丹心谱芳华的正面形象。
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让孩子读一些科学家大师的故事,可以从中培养高于同辈的世界眼光,而后成为一代大师。特别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会让孩子更有代入感,更能激发孩子树立梦想,追逐梦想。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起那些伟大人物是如何面对挫折的,就会勇敢
本书中20名女职工代表奋战在不同岗位和业务领域,发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书写着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央企责任的担当。集团公司号召广大石油女职工,以她们为楷模,练就过硬本领,弘扬时代新风尚,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本书是北京同仁医院的同仁人用心记录的一部传记,力求用最真实客观的文字、图片去还原一段历史。张晓楼教授1940年6月毕业于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咨询组成员等职。几十年中,他在医疗、科研、教学和防盲事业中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