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书稿契合了现阶段国家重视强调对古代文物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书稿分为十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从明代五大帝陵及其石刻的特殊性、明代帝陵及其石刻先后顺序考证、明代帝陵同类石刻比对、石刻雕刻纹样个体研究、典型及代表性石刻考证、明代帝陵石刻袭变研究和明代帝陵石刻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2019年联合召开的“中韩音乐文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收集与会学者论文为23篇,其中韩国学者论文13篇、中国国内学者论文10篇左右,从“音乐文化交流”“古乐复原”“古乐器复原”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本书所收论文均出自中韩音乐文物研究专家之手,或整体研究,或个案研究,对目前中韩音
本书目的是深入挖掘武氏祠汉画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落实关于“四个讲清楚”的要求,针对干部政德教育所需,努力实现武氏祠汉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书共七章,包括:阙室石刻、武梁祠西壁画像、武梁祠东壁画像、武梁祠后壁及顶部画像、前石室画像、左石室画像、其他石画像。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首先简述了敦煌儒学传播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在敦煌地区的影响;其次探讨了敦煌儒家文献的来源,指出敦煌儒家文献的来源有本地撰述和外地传入两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本论著对敦煌儒家文献的分类首次做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并编写了详细的目录索引。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根据敦煌儒家文献的特点,把其分为四大类:
本书讲述了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奥里尔·斯坦因、德国的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法国的保罗·伯希和、美国的兰登·华尔纳、日本的大谷光瑞和橘瑞超等人,从丝绸之路上失落的城市遗迹中成吨地卷走各种壁画、写本、经卷、雕塑等。他们劫掠中国珍贵的文物,展开激烈的西域古物国际争夺战。作者汇
本書對清代金文研究作整體回顧和分析,對這一時期金文著錄作概括式總結與評價,厘清金文學發展的脈絡,以便讀者對清代金文學研究有更加客觀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清代金文考釋成就和考釋方法作全面考察,闡述其得失,並探究其原因。另外對清代青銅器分類定名與斷代研究情況作簡單介紹,最後總結清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對後世的影響。
本辞典总汇了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研究的成果。辞典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主,收录了甲骨学名词、专门用语、甲骨文字词解,其中词解部分随条按每页1-2幅增加了甲骨文拓图,这是其他甲骨文类的辞书、字书所没有的。辞典收录几代甲骨文研究学者的丰硕成果,著录、考释、甲骨学研究专著、甲骨学史研究专著、工具书、学者传记、甲骨文书
马桥镇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西南腹地,拥有竹冈、沙冈、紫冈三条古冈身带遗迹,而称“三冈”。镇域内的马桥古文化遗址,因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唤醒了上海5000年的历史文化记忆,学者将其定名为“马桥文化”,并被誉为“上海之本”。《本来马桥》一书是对马桥文化、古今典型人物事例、当下重点工作等进行具体阐述、深度解读,以传
“禹赐玄圭”,大禹治水和夏禹开国神话叙事中最核心的物化符号,是如何在民间和精英叙事中,逐渐从“告功”之器转变为“天命”符瑞、王权等级和身份凭信、品洁德贞等核心象征物的?与之相关的礼东方之“青圭”和测求地中之“土圭”与“斧始初开”创世神话典范又有何等关联?本书以考古出土实物、甲金文字与文献叙事间性互证,梳理了玉圭这一延续
山东地区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且出土了很多带铭文的精美青铜器。一直以来,齐鲁文化都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齐鲁文化的研究,组织召开了“青铜器、金文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对于青铜器、金文以及齐鲁文化的深入讨论成果被收入该文集。通过该文集,我们可以对齐鲁文化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