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及周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引入遗产廊道的概念对南京明城墙及周边散落的遗产资源进行整体保护研究。《南京明城墙及周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研究》提出明城墙遗产廊道的概念,分析了南京明城墙“三位一体”的属性特征;对廊道遗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不同段落的遗产景观、自然基底与城市绿
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出版包括全部英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此前已经出版10册。此次出版为英藏藏文文献之第11册。包括卷五十二到卷五十六,图版近600张,包括众多有价值的藏文文献在内。每张图版均由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文献研究所专家定名,书前加之有中文、藏文对照目录,能使利用者快速检索到有用之
本书《器物学与艺术史》为《民国学术的知识谱系》丛书第三册,收录了7篇历史学、器物学与艺术史方面的研究论文,作者均为史学界、考古学界、艺术史学界的重要学者,撰述者包括王正华、徐坚、郑岩、李军、赖德霖等,内容涉及中国“器物学”到现代考古学的转型,艺术学概念的分析探讨、古典建筑设计观念及实物的分析、图像史的视觉文化研究,是一
丛书主要收录二战以前日本学者如梅泽和轩、足立喜六、中山平次郎、佐伯好郞?、堀谦德?、渡辺海旭、寺本婉雅等关于敦煌学研究的成果,按作者归类,将他们所发表主要论文辑录成册,影印出版,以便学界利用相关资料,更好地推动敦煌学相关研究。本文库辑录原则是只收单篇论文而不收录专著;不少论文后来收录于论文集或学者的全集等,但一概保留第
札记分为读城、说墓、谈物、语石四编,对城市、墓葬、名物、石刻四类素材各有侧重。所涉时段以宋元为主,兼及汉唐、明清,结合考古、文献、图像资料,讨论城市形态、墓葬礼俗、物质文化等方面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先秦铜器铭文发生的文化背景,独具个性的祭祀文化、巫觋文化和礼乐文化对铭文的产生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铭文在发展和长期运用过程中形成鲜明的文体特征,并对后世铭文文体及其他多种文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先秦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借鉴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文
东周时期齐系题铭材料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货币、陶文等。时间上,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的文字材料都有发现;地域上,齐、鲁、邾、滕、薛、莒、郳等国的铭文皆有发现,尤其以齐国题铭*为丰富。这些材料本身未经后人篡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本书即以齐系各种题铭为研究对象,对这些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
本书汇集了徐苹芳先生为海内外学者所作序文、书评、师友杂识,以及对历史考古学的宏观思考,所论涵盖秦汉以后历史考古,篇篇由其深厚的学养和真诚的良知所发。文集中学术研究与价值操守、文化关怀相互支援,有机结合,将所序著作、所忆学者的论题置入一个更为深广的脉络之中,以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广大精微的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