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周文化遗存的重地,该地区发现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级之高、集中程度之密,皆为西周之最。《周原青铜礼容器研究》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对周原出土青铜器礼容器做综合研究,建立起周原青铜礼容器的发展演变谱系,提出商人铜器、殷
本书是“河南专门史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丛书之一,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新斌、李龙和王建华。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绪论,第一章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1921~1949年),第二章河南考古的初步发展时期(1950~1976年),第三章河南考古的振兴时期(1977~1991年),第四章河南考古的提升时期(1992~2008年),
这是一本断代考古学教材,适合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使用,全书介绍了战国秦汉考古的范畴、主要文化类型,涉及的基本知识,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及战国秦汉考古的重要发掘报考与研究,对于学生和有研究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引导价值。
本书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题刻及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保护管理共七个部分,完整记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13年镇江现行行政区划内文物工作的全貌,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马家浜遗址发现于1959年,并于当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20世纪7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据此命名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马家浜文化。2009年~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获取了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同时协同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考古学、体
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1936年首次发现。年代距今5300~4300年左右。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9年7月5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
本书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东洲草堂金石题跋》和沈树镛的《郑斋金石题跋记》两种作品。(清)何绍基,沈树镛撰,汪政点校。
中国古代洪水枯水题刻,数量多,内容丰富,在其水文记录的表现形式下蕴含着深刻内涵。本书通过对洪水、枯水题刻文献的搜集整理、实地调研,结合其他文献、考古材料等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分析了洪水枯水题刻所关联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对洪水枯水题刻所反映出来的古代民本意识、士人思想与民间意识的互动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丰富了
简帛学是20世纪创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学科,百年来,大量简帛学文献的出土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谬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中国简帛学刊》为山东省社科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简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从第三辑开始转入本社出版。集刊以刊发简帛文献文学研究、简帛文献文本整理及相关
铜镜/行家带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