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方书22):见心斋药录》共4卷,收录治疗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病证的方剂82种,剂型以膏、丹、丸、散为主。每方先列药名,再结合西医解剖、生理知识阐述所治病证的致病原因、致病机理等,后分条列举随症加减、注意事项等内容。《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方书22):见心斋药录》反映了晚清中西医汇通状况、有关人士对
《本草通玄》明·李中梓著,约刊行于明末清初01667年又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中,流布甚广。凡2卷,分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等14部,共收药物324味。药名之下,简介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配伍、产地、炮制、煎服法、禁忌等。李氏广集前贤各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加以阐述发挥,同
《本草汇》18卷,补遗1卷,附图244幅(脏腑经络图36幅、药图208幅),清·郭佩兰辑。《本草汇》汇辑了清以前几十种医学全书及《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纲目》等多部本草专著的重要内容。前8卷以阴阳标本、脏腑经络、虚实宜忌、四气五味等药学理论为基础,并紧密结合临证内外妇儿等百余种疾病的机理认识,分述了药物对应关系;后10卷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方书21):卫生家宝方》系南宋医家朱端章所辑的一部临床方书,刊于淳熙十一年(1184)。是书凡六卷,卷首为方剂总目,后附药件修制总例,卷一、卷二、卷三为内科诸方,卷四为内科方及伤科方,卷五为外科痈疮及五官科诸方,卷六为妇科、儿科及杂治诸方。末附汤方三卷,现仅存卷上。所辑诸方多为宋代及宋以前临床所常
《医方约说》为综合性临证方书,由明代鲍叔鼎撰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分上下两卷,共78篇。卷上包括中风、头痛等35种内科病证,卷下包括心痛、疮疡、妇人证、小儿证、目病等43种常见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全书以病证分篇,每篇多立一主方,后列常用附方,所选方药多效验便廉。《医方约说》融会仲景、东垣、河间
《药性分类主治》分(药性主治)(分类主治)两篇。(药性主治)在编排体例上结合临床,按照药物的主治症聚类,仿通用药之例,以病为纲,以病类药。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临证选药。(分类主治)以药物功效类列药物,以功效阐释药物的具体应用,以药物的(直接功效)为中心,比较药物的药效机理等,对现代临床中药学(功效)专项的确立、发展和完善
《本经序疏要》八卷,病证名92项。以病为纲,下列主治该病证的药物,并注明性味、功效,后有该病证名称、病因、病机、治疗等阐释。书后列“解百药及金石等毒”“服药食忌”“凡药不入汤酒”三篇。全书内容切合临床,使读者能够一循证求病,因病得药,从药检宜一。本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刻本为底本。
《本草经疏辑要》为清代吴世铠所纂。吴世铠,字怀祖,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全书共十卷。卷一为治病序例;卷二到卷八分为石金土水、草、木、人兽畜、禽虫介鱼、果壳叶六部分,共载药427味,每药多先录《神农本草经》原文,后加注释;卷九为《朱紫垣痘疹秘要》,卷十为吴氏所辑《集效方》。书中对病证的脏腑归属、临床表现、用药宜忌做了全面
《医林口谱六治秘书》系清代名医周笙在陆圻《医林口谱》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全书凡四卷,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诸科。作者宗《内经》、仲景学说,广征博采后世王肯堂、薛立斋、喻嘉言等诸家著述,结合师传己见,对疾病的证治按表、里、寒、热、虚、实加以归类和分析,即所谓“六治”。又于每一病证文后,继附历代名方、秘方和民间的
《集古良方》共12卷,48门。成方歌括1000余首。内容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喉等临床各科,并附有衣服、花木等杂事。刊刻之后,广为流传,诸多验方反映了作者生活年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学习、研究传统中医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瑞堂初刻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