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理论演绎与数量实证相结合,归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规律,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相关内容构思的起点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远超城镇户籍人口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对这种数量差异的思考,形成了以农
本书讲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研究,以托达罗模型修正为切入点,试图基于收入预期和非收入预期维度构建一个更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实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微观数据验证修正模型。根据研究目的,本书主要回答了“除了收入预期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是否还受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影响?”“在诸多影响动因中,收入预期因素是否依然是重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凸出,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国际粮食贸易格局突变的情景下,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本书在总结耕地资源利用相关理论基础上,集中探讨了我国耕地利用粗放化、撂荒化、非农/粮化、绿色化、生态化、
1981年,一个偶然的机遇,作者踏上农村问题研究之路,迄今整整40年。 40多年的农村改革波澜壮阔,蔚为大观。从小岗农民自发地包产到户到终确立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从初改粮食统购统销为购销双轨制到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从早期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落户小城镇到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从取消农业税到
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的突破口(2020-2021)年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提到要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措施,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市民化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如承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十三五”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农发展成绩显著,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本书对2020年全网三农舆情信息全面监测梳理,从6个专题、9个省份和地区以及4个热点事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2020年及以前年份的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业各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总体情况、农村经济情况等方面的经济统计资料,通过这些数据能很好得掌握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各业的生产情况、农村居民收入情况,从而导致的物价水平变化、农产品
由于乡村振兴一般都是从经济、产业、旅游、文化等方面实现乡村建设,而本书主要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公共艺术、设计等方面在乡村的建设,从而实现温和、柔性的促进乡村发展和振兴,尤其江浙地区乡村经济、产业、旅游、交通等发达,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台湾艺术介入社区建设案例,从而在江浙地区提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相关
本书从县域角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县域经济影响的评估模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县域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效应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可以服务县域相关政策的制订。同时,基于藏粮于地、扶贫开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