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泉山遗址的发现,极大推动了上海地区史前考古的进展,完善了上海自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福泉山墓葬和大量随葬品的出土,丰富了上海地区史前文化的物质内涵。但之前对于福泉山遗址的介绍,偏重于考古学方面,致使这一重要发现还不为大众所知。本书即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将遗址发现的过程、遗址的重要性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大约是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两地。本书为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三方共同合作,编纂出版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自2006年开始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25)》为201
本书是《出土文献》系列辑刊的第十五辑,内容择选了出土文献领域的新学术研究成果,共包含甲骨、金文、战国简、秦汉简及其他重要学术文章共39篇,其中甲骨论文5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简论文15篇、秦汉简论文11篇及书评1篇,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本书精选了历代敦煌莫高窟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品四百三十三幅,内容包括敦煌图案概说、平棊图案、人字披图案、藻井图案、华盖图案、龛楣图案、背光图案、边饰图案、其他图案及图案构图等,装饰内容多为代表吉祥的莲花、卷草、宝相花、联珠纹等,这些图案都是根据时代和内容的需要,在统一风格下进行的装饰设计,形式多样,生动传神,具有浓厚的装
本文集共选21篇文章。第一部分是考古发掘与调查。第二部分是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发言。文集包括作者的教学札记以及调查发掘资料,还有作者对诸考古学文化及古代物质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涵盖田野考古理论与方法、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民族学及岩画学。文集
本书是关于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与综合研究的集成之作。除了诸多重大考古发现外,二里头遗址还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界科技考古各“兵种”介入研究最多的。本书的成果综述涵盖众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最新收获,内容涉及年代学、自然环境特征、人类体质特征、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以及生产行为特征等诸多方面。
本书选编了有关华胥伏羲女娲的文献记载近三十篇经典文章。其中既包括史学大师蒙文通《古族甄微》、徐中舒《论巴蜀文化》、闻一多《伏羲考》、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等名家名篇,也包括有著名史学家李绍民、林向、谭继和的《巴蜀考古论集》及当代史学专家何一民、范瑛、邱述学、唐飞、李文
《锁钥:先秦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特展》共收录浙江出土印纹陶原始瓷470余件,并湖北盘龙城、叶家山,河南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平顶山应国墓地、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地、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林校车马坑,陕西张家坡,以及山东前掌大等出土印纹陶原始瓷100件,近1000余幅照片,用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夏商周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的
青海彩陶是我国彩陶史上为繁盛、绚烂的一页。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彩陶,共同构成了青海漫长、丰富的彩陶发展史。青海彩陶由中原彩陶文化孕育而来,在早期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共同作用下,青海成为彩陶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青海彩陶研究》通过整合近百年
《创新与启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对赣南地区各市、县的革命文物遗迹的保存状况、保护情况及开发利用等进行了介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综述篇、模式篇、经验篇和总结篇。模式篇中全面总结了赣南地区革命文物遗迹的价值及资源分布状况、保护利用背景、保护理念及做法等。模式篇将赣南地区革命文物遗迹的保护经验总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