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介绍北京中轴线的手绘科普读物,书中以极具艺术性的铜版画串联起北京中轴线的传承与发展,向读者展现出北京中轴线百年历史风貌,呈现出北京城脊梁的壮丽风采。本书以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为节点,包括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等,以小见大地讲解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高超绝
本书是在主持完成2019至202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环境艺术设计史论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的,书中通论自古至今中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着重提炼了各个时代的典范作品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例举精当,文献丰富,学术严谨,引证有据,富有新意,特色是将建筑和园艺巧妙融汇,合而为一,较为体系完备地论述
“雕花刻叶”的山城记忆,不失为跨越张家口古今的一场低碳对话。本书在《寻根篇》中,展示古建筑砖雕纹饰;在《写意篇》中,介绍张家口地域性植物;在《活力篇》中,进行建筑纹样和植物IP形象设计,依靠IP形象对城市形象进行延展和创新。本书从建筑艺术和植物学两方面着手,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中“雕花刻叶”装饰纹样的发展与演变,分别从古建
《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健康感知研究》从高密度城市气候响应和绿色低碳视角出发,以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疗愈景观等学科融合为理论支撑,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高密度城市为案例,通过对环境空间与健康感知的相关要素进行专类分析与对比研究,在空间形态、热舒适性、心理感知等要素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引性策略与指标体系。本研
本书作者尝试从建筑与现象学从图像到具身现象学分析方法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为什么分析建筑大师作品建筑大师作品分析什么和建筑大师作品如何分析等三个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尝试和理论探索。
北京中轴线的概念最早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是北京城规划、建造的主要依据。2018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14处遗产点,《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即以此为线索展开,对北京中轴线上大
本书为公共艺术方向的研究著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和设计两个层面。首先以公共艺术的相关定义、内涵,及其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为基础,分析了其起源与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发展动力和时代背景下的变革发展,并根据功能不同对公共艺术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然后研究了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公共艺术的发展特性,以及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内
本书研究对象为数字时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应用,重点分析了环境设计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历史发展趋势,并融合了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住宅庭院、中庭景观、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等学科与专业领域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价值观,提出并阐述了环境设计的一系列内容和方法。
本书是“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的其中一本。北京建筑彩画,已被国家选定为第五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沥粉是中国建筑彩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传承保护项单位,作者作为传承保护项目的其中一员,构思写作了本书的内容。早在唐代的敦煌壁画和彩塑上就有体现,沥粉工艺也出现在元代瓷器上,沥粉的粉条突
巴黎圣母院、沙特尔教堂、斯特拉斯堡教堂等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人们常常为其宏大、精良和古老而心醉神迷,为成就诸多辉煌建筑的中世纪工匠、建筑师的艺术杰作而赞叹,大教堂其宏伟的外观、壮丽的穹顶、华美的彩绘玻璃窗、经典的壁画和雕塑、精心编码的象征符号、高超的建造技术、复杂精密的机械装置等无不体现了教堂建筑结构的演变。本书作者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