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5000年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自古以来灌溉对于农业乃至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以灌溉文明为特点的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基础。本套丛书系统梳理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7项工程的工程历史、工程描述、工程创新、工程贡献、工程现状以及目前的保护情况等
本书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陆生动植物、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了三峡工程建设对长江珍稀特有水生动物、鱼类渔业资源、关键生物栖息地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湿地的影响,介绍了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局地气候以及库区主要地质灾害和短时强降水的关系,提出了库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措施、水生生态
本书通过挖掘和勾陈杨家横水库周边的人文历史、梳理水库档案文献、采访水库各时期历史见证人,记录杨家横水库自1959年修建以来在防汛抢险、兴利灌溉、水源涵养、生态保护诸方面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增容工程中施工一线踏实肯干的身影,展现一代代水利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本书共16章,全面回顾了三峡工程的研究论证、勘测设计和建设历程,介绍了工程布置和运行情况,总结了建筑物、机电设备和施工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实践和运行检验,对水库移民、生态环保、泥沙和工程防护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工程后续的运行进行了展望。
本书内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水利部对提升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水平的相关工作部署,在梳理三峡枢纽运行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枢纽运行管理在安全监测预警及安全风险综合响应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水利和相关领域基础设施在安全运行监测预警及安全风险综合响应方面的有益经验,提出了构建和完善三峡枢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兼具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竣工后,社会大众对三峡大坝能否安全运行、三峡水库湖沼化演变是否对水生态和水环境产生灾害性影响以及局地气候变化等方面存有疑虑。针对以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书将以科普绘本形式介绍国家层面在保障
本书主要内容为关于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从立项到确定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结合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应用研究,全书分11章,第1-2章为理论分析,第3-9章是对广东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分析,第10章对第一批国家层面联系的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气象与水文、工程地质、工程规划与枢纽布置、碾压混凝土拱坝体形设计与稳定计算、碾压混凝土材料性能与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拱坝施工、供水系统与厂房、金属结构、大坝安全监测与成果等内容。
本书重点研究了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水库生态调度关键技术,系统总结了夹岩水库生态调度研究成果,包括六冲河径流演变规律与生态响应、生态流量过程与生态流量阈值、水库长期生态调度建模与求解、水库长期生态调度评价与面向鱼类繁殖需求的短期生态调度研究。
本书作为泥沙评估课题报告,归纳总结了三峡库区泥沙专题研究成果和三峡水库坝下游泥沙专题研究成果,形成了泥沙综合评估结论。全书介绍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泥沙问题基本情况,结合三峡工程运行前后库区、坝区、坝下游和河口的水文泥沙观测研究成果和现场调研情况,对三峡工程论证与初步设计阶段有关库区泥沙淤积、坝下游河道冲刷、库区和坝下游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