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兴起以来,“中产阶级”概念的出现、发展及其流变,以及中产阶级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一步步向新中产阶级、职业中产阶级转变?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和分化,随之而来的阶层变化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产生了何种影响?独特的中产阶级文化在兴起与扩散过程中,美国公民身份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织编写,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领域的年度新形势做综合性回顾与展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年,拉美左翼实现全面回潮,主要国家大多为左翼执政,从根本上改变了拉美政治格局;拉美经济复苏放缓,通胀高企,短期经济风险积聚,经济脆弱性增加;通货膨胀使
本书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拉美社会主义思潮最新动向作为分析视角,考察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理论革新和发展、困境与问题,并进行国家间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的历时、共时比较,总结特点规律。
本书以全面研究美国问题为宗旨,兼顾历史研究与现状评析,注重理论创新与学术深度,对美国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策划,该中心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一个美国研究重点基地。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
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美国政党政治研究应该如何进行范式创新,以有效回应美国政治正在经历的时代变局和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围绕美国政党政治演化逻辑的既有研究本质上都是基于“周期范式”的学理探索,即在“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框架下,依据经济周期传导和作用于政治周期的历史经验,将“经济-阶级”要素视为推动美国政党政治演化
本书试图从整体高度分析一百多年来美国在不同国际条件、不同实力对比背景、不同国内政治氛围、不同决策机制下的军事战略演变。作者力求把握国际关系、战争战略、军事变革三大领域的内在联系,探索美国外交、国际危机应对、对外战争行为的规律。本书指出,美国在危机、战争时期的决策,有时表现得理性、坚定,有时却相当轻率、鲁莽;美国历届领导
贯穿在美国古今之争中的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的斗争,凝结了晚近五六十年来美国两大政党、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例外论之间南辕北辙的撕裂,更延续了殖民时代“两个新英格兰”背道而驰的分裂底色。本书追索其背后的历史记忆、政治斗争、文化分歧,并且深入当代美国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亨廷顿的思想轨迹,从而更怡切地理解美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航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本书中精彩分析了美国一部分边缘群体是如何影响美国的选举政治,为理解美国当代格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在书中,霍夫施塔特剖析了在美国政治动荡中各方力量的角力,以及一小部分边缘群体对美国政党的重大政治议程所施加的作用。 霍夫施塔特发现,政治中的非理性以及个体行为的凸显,会对现实政治问题产
本书以美国历史为主线,以制度架构为统领,剖析了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与美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联动关系,呈现出“活的制度史”的特点。书中既包括对美国历史史实的叙事,又包涵政治学和宪法学的理论分析;既包括对美国政治制度演变轨迹的追索,又揭示出制度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776年,托马斯·潘恩《常识》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斗争的走向。时至今日,常识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识的信仰从何而来,其民粹主义逻辑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国历史学家索菲娅·罗森菲尔德以流畅的文笔,对跨大西洋启蒙运动和革命时代进行了新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