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地区位于闽西山区深处,历经千余年的发展,至晚清形成了乡族网络密集的山峒社会。1935—1949年,政府在闽西推行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石壁地区由此被纳入基层行政体系。国民政府通过新建的行政、治安、税务等基层机构,将国家权力的触角伸向闽西乡村,借此传播现代国家意识,实现了攫取民间财富的目的,却无力建构以行政组织为中心的权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研究五帝与三代时期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第一部分利用庄子的历史学观点,论述古人类的演化,以及渔猎、农耕等技术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阐明夏族的基本情况,基本结论是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夏族在甘陇地区形成,具有姓氏和宗社制度,并发展了农耕和彩陶等技术。第三部分探讨夏族在五帝时期逐步移殖扩充的历史过程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海南岛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地,因此,它的发展史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融合的形成史。来自不同地方的民族文化共同在海南这一区域中汇聚、交融,从而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场域。对这些移入海南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成为理解当前海南整体性与内部多样性的重要渠道之一。本论文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民族
本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观视域下,以民族间的民间交往为聚焦,以清代河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民间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传统形式,对古代民族关系与民间交往的概念和各种形式进行梳理,分析民间贸易、农业文化、生活方式、婚姻习俗等不同的民间交往形式对促进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新格局的作用,以及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
本书以“参天可汗道”这条隋唐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主线,以朝贡互市、联姻亲谊、使者往来、移民内迁、交流互鉴等典型事件为主要内容,以点带面,讲述了隋唐时期突厥、契丹、回纥等北方民族与中原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同时以史为鉴,为今天我们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作出理论贡献
本书是《骆越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从岭南骆越故地的史前文化、岭南骆越故地的青铜文明、岭南郡县时期的骆越社会、广西是骆越发源地和文化中心、交趾与骆越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骆越族群的演变历史,为骆越文化体系进行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和整体性研究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
本书是《骆越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系统论述骆越“那”文化、骆越珍珠文化、骆越饮食文化、骆越纺织文化、骆越侬垌文化、骆越花山文化、骆越传统宗教文化、骆越特殊婚俗文化、骆越沐浴文化等九大问题,并阐述这些文化的分布区域、孕育土壤、文化形态及内涵、主要特征、活态文化及传承和文化价值等,指出哪些骆越传统文化分别遗传在当今中
本书是《骆越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对相关资料深度发掘和全面收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最新理论成果,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民族学资料的结合,依据古代骆越分布的地域范围,对其文化进行全面性、整体性和深入的研究,揭示骆越文化的面貌、属性及其与中原
瑶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华南地区。它的文化自先秦时期肇始,源远流长。本书重点围绕瑶族的文化与形象艺术展开分析。本书首先分析了瑶族的基本概况,然后分析了瑶族的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的不同类型,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如建筑、服饰、舞蹈、工艺美术等,探索其形象可视化的转化可能。最后则重点围绕广西金秀大瑶山的瑶族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