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编作者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带领学生做的创新创业实践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以期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探索可行之道。本书案例从三种路径进行探索:政治外交、经贸文化、国际治理。每个案例均由项目缘起、项目过程、结项材料、后续发展、团队档案及导师感悟构成,对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学校及相关部门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本书对自由国际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两百年来,自由国际主义的宏伟计划一直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松散地以规则为基础的、以进步思想为导向的世界秩序。今天,这一事业正处于危机之中,自外部受到非自由主义挑战者的威胁,在内部受到民族-民粹主义运动的威胁。这本应时的书首次全面阐述了自由国际主义从其19世纪的根基到今天
本书以大航海时代下全球殖民扩张为广阔背景,以俄日互识为切入点,有序探讨两国早期关系的发端、发展、延续、突破与延伸,呈现两国之间“好奇”“试探”“警惕”“接触”“冲突”与“睦邻”的历史过程,总结出俄日早期关系史的显著特征(特殊规律)和依循的历史普遍规律。本书立足于全球史和东北亚区域史的历史记忆,构筑自成一体的世界史视野下
维谢格拉德集团,简称V4,是欧洲重要的次区域组织,其在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可忽视。维谢格拉德集团是中欧精神的承载者、区域合作的舞台以及捍卫成员国利益的平台。维谢格拉德集团不仅在欧盟内部具有影响力,并且与欧洲内部的国家与地区以及亚洲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维谢格拉德集团不再只是欧盟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越来越在涉及自
本书在当前全球化、地区化、跨学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国际问题学科定位,使地区研究成为联结国别和全球问题研究的重要层面和节点,地域无问东西南北,理论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区研究”引领地区研究风气之先。本书依托云南大学特色鲜明的中国西南面向的地区和国别研究力量,同时这一研究面向的东南亚南亚正是中国周边外交与“一带一路”建设
本书联系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演变历程,厘清国际秩序的发展脉络,揭示当前国际秩序的历史根源、基本性质,总结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丛书深入研究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
当下,各主要国际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力图使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本书主要是对各主要国家(力量中心)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欧盟、东盟的国际秩序观念、战略目标与相关政策取向做总体考察分析。
本书重点讨论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如东北亚、东南亚、南亚、欧洲、拉美、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国际秩序与国际关系,为专题性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本书收录了《国际法院对岛礁争端的裁量与南海维权——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泰国古代舟船发展述要》《超越拥堵: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路径探析》等文章。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构筑全球战略稳定:冷战后的国际核秩序及其治理;探索“新边疆”安全机制:网络电磁空间秩序及其治理;利用“高边疆”服务人类:外层空间安全挑战与国际太空治理;推进“远边疆"领域合作:极地治理及其秩序构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