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旧志中经济史料整理与研究--以<中国地方志集成·吉林府县志辑>为中心》主要收集清代、民国及东北沦陷时期吉林地区旧志中的经济盗料。旧志指1949年建国以前吉林省的地方志书,本书时间范围上湖清代,下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公元1616年至公元1949年),部分数据根据需要延伸至1949年以后。参考《
曲折的现代性
随着学术中国化讨论的不断深化和扩展,经济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也成为其中一个关注焦点。构建中国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人的学术自觉,也是近代至今一项依然未竟的学术使命。客观而言,近代学者所指出的对西方经济理论知识单向度的照搬复制、盲目接轨等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学界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学的自主性、主体性、独立性仍然有待加
本书辑录的资料,全部选自从古至1949年纂修的现存通志、府志、州志、市志、县志、乡镇志等,其中大部分是已刊的刻印、石印或铅印本,也有一些是未刊手稿和油印稿。
青海省是一个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高原农牧业、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青海省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因此青海省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投入,扩大技术创新合作,进一步加强产
本书以贵州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回溯了贵州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历史溯源、战略背景,以及区域协调发展背景;在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演进、困境及治理问题,以及贵州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应用,并进一步对贵州城镇化空间格局对区域资源错配的影响与纠偏动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122)的研究成果,以党中央提出的“深度贫困”为研究视角,以陷入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大规模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利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现状、特征、成因机理以及脱贫成效,在此基础之上,对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形成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提炼“三区
本书将历史学考证方法与现代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经济合作置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宏观理性思考进行细致严谨的挖掘和探索,在借鉴前人大量个案研究基础上,整体把握三国战时经济合作的来龙去脉,清晰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美英三国经济合作影像。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读
本书立足于广东省开放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回顾了广东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对广东的对外开放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广东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并对广东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广东特点的高水平开放新路径提出建议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录了“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国际论坛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22年年会”与会专家的学术论文26篇,这些论文围绕“一带一路与嘉峪关建关650周年”“河西走廊与中亚文明”“海陆丝绸之路互动”等议题,从文献、图像、考古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往交流,并对历史文物遗产保护、嘉峪关长城保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