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仍保持各个朝代的印迹。它描摹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市井百态,通透卷曲,色彩绚丽,喜庆吉祥,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代表。编者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引入课堂,通过实地勘察、3D建模、矢量描摹,提取装饰精髓,设计成文化创意衍生品,其中的精华部分将汇聚于本书。编者希望与您一同欣赏岭南装饰艺术精
本书共分十章,分别是徽州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徽州村落的演变、徽州村落的选址与类型、徽州村落的形态与空间、徽州村落的水系与利用、徽州建筑的分类与平面形制、徽州建筑的空间与形态、徵州建筑结构与构造、徽州建筑装饰与色彩、徽州村落与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目录:第一章分两节徽州村落的自然背景和徽州村落的人文背景;第二章分四节徽州村
《中国建筑史》(增补版)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本、专科建筑史论课教学模式编写而成,供各大专院校建筑、环艺、园林等专业学生使用。作者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以一种索引方式入手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以及经历的变化、原因等诸多内容,结合了历史的进程、文明的传播、文化的演变、民族的融合。《中国建筑史》(增补版)是建筑学科学生以及
本书介绍了中外园林发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欧洲园林史、日本园林史等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园林形式,包括中外园林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林类型、代表性园林及风格特点。教材同时介绍了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新设计思潮和新技术在当前园林发展中的应用。该教材的每一章都附有学习重点与思考题,并配以丰富图片和大量
《中国建筑营造图集》共收录中国古建筑图稿70幅,是20世纪中期,北大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课程的陈文澜先生为了方便教学而绘制的。从这些图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陈文澜先生当年绘制图稿和撰写注释时的笔触。虽然有些图稿朴实无华,有些图稿则精巧雅致,却能让人从中感受到当年的建筑学界前辈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满腔热爱,以及付出的心血和
《宋营造法式图注》以图片结合图注的方式对《营造法式》中的主要工种——大木作加以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术语和文字的障碍,获得对宋代建筑和《营造法式》本身的认识。书稿包含36幅图。除了29幅珍贵的大木作制度图样外,还包含壕寨制度图样(2幅)、石作制度图样(5幅),都来自梁思成先生研究和解读《营造法式》一书时的图注。因教学所
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了学术专著《清式营造则例》。这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 20世纪50年代,因教学所需,对《清式营造则例
人类自野蛮时代,既有居宅。而建筑学之成立,必在文明进步之后。建筑史者,又建筑学中之一部分者也。中国自古无是学,亦无是史,而有记宫室名称与工程之书,皆关于一时之记载,无以窥建筑之大意。作者书写本书意在弥补这方面史学空白。上编就形式上分类:曰平屋、曰台、曰楼、曰阁、曰亭、曰轩、曰塔、曰坊、曰桥、曰门、曰屋盖、曰斗拱;下编仿
在数百年北京皇城大舞台上,每一段红墙、御路,每一座宫殿、坛庙、园囿、衙署,都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在皇城这一特殊的生存空间,皇家成员及臣子、内府、鬼神、游人甚至动物,都在演绎着各自的角色。红墙黄瓦、殿宇坛庙、山水园林……如今的皇城早已不再是昔日面目。本书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精细的皇城画卷,元明皇城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面貌及生活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空里,建筑史学具有一种共通的面貌,即从“文献”与“实物”两项主要建筑史料的研究和调查出发,从物质与思想的层面构建往昔人居环境之图景,进而寻求建筑学超越当下的途径。在破碎的史料与有机的图景之间,建筑学家以实践的智慧弥补这一鸿沟。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的建筑学家安德烈亚·帕拉第奥在“文献研究”“实物调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