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发掘了新都新繁和平村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2014年发掘了温江区花土村唐宋墓,2016年发掘了锦江区宾隆街战国至清代古遗址、成新都区褚家村二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成都市十一街遗址元明时期墓葬,2017年调查发掘了会理县马鞍子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会理县新发乡庙子老包西周至春秋时期M1、小
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
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直接参与的项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之南海I号沉船自发现至入驻水晶宫的全程记录及专业解读!全书分为十章,系统且详尽解读了南海I号沉船打捞前的时代背景,中古时期的古代中国交通史及造船史,中古时期的中国古代贸易史。具有极高的学术及科普价值。且恰逢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对作为重要通道
青铜瓿是商代青铜礼器中比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流行于商代一朝,在商代晚期趋于消亡,传世及发掘所见数量,共有106件,在商代青铜礼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从截至目前的发掘资料来看,是以河南郑州、安阳为中心,北到河北、辽宁,西至巴蜀,南至湖南、江西,东至江苏,形成一个商文化
本书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展开研究。一是借用考古类型学“先分类、后断代”基本原理,参照殷墟甲骨文分类分组的成功经验,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演变规律进行探索,试图在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金文字体类型学”。二是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书体特征,在字形上,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
天地悠悠,生命为大。碑志是人类生命的见证,是岁月风情的记载。《碑志通论》重在剖析碑志与人类生命的关系,诉说碑志文写作前后的动人故事。该书以名人写名人,名扬天下的思路进行例证,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其通而论之,不仅探讨中国历代碑志的发展史,而且对碑志文的具体写作技巧也有研究。这就告诉读者如何欣赏和创作碑志文。书作整体材料详
《考古与文物漫谈》一书真实的反映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及其一生所追求的考古事业。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述了征集文物的情趣,枯燥的田野考古工作中的趣闻乐事。该书文字简炼通俗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的普及文物知识,使广大读者能学习掌握一定的考古信息及文物鉴定知识。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之作、从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
本书共六章,包括概论、陈介祺与金石学、山东金石学与考古学、陈介祺对中国博物馆历史发展的贡献、郭麐与《潍县金石志》、潍坊仿古铜器等内容。
本书共六章,包括分布与载体、汉画像石年代分析、现实生活、崇拜信仰、雕刻技法、艺术特色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