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许公墓青铜编钟研究/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春秋时期许公墓青铜编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年发掘的许公墓中纽种、甬钟、鎛钟等三十余件出土乐器的研究,旨在揭开周初许国历史的面纱。《春秋许公墓青铜编钟研究/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地理特点和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背景,借助考古发现和仅存的少量
《两周越地青铜编钟研究/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出土于我国越族分布地区的两周时期青铜质编钟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对分析结果在理论层次的提升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书中主要从编钟的形制、音乐性能、音响性能及存在状态四个角度深入进行,不单对各套编钟自身所具乐器性能进行分析,还对各地区的编钟所共有的地域性特
《集安高句丽墓壁画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集安高句丽壁画墓中的乐舞、乐器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代音乐史视角出发,在对集安高句丽壁画墓中音乐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分类、辨析工作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公元4—7世纪的东亚音乐历史视野进行探讨,并在相关乐舞、乐器研究中进行纵向历史的比较分析,从而获得对公元4—7世
该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览的集结。展览汇集了焦家遗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精选了其中230余件玉器、陶器等遗存代表,是这些国宝首次以最全的阵容集中向公众亮相。展品中有玉钺、玉刀等大型礼器,也有形式精美的玉器饰品,更有富有生活气息的日用器皿。在远古时期,它们可能是至高无上的王权的象征,或者财
敦煌遗书是二十世纪初叶被发现的文化遗产,其书写时间,上始于三国两晋时期,下限晚可到两宋、西夏阶段,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文献自其被发现开始就散落于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内外保存和收藏的敦煌文献约五万件。但是,敦煌藏经洞所出土的文献到底有多少,至今也难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数字。
《解密敦煌》为重点介绍敦煌艺术、宗教及有关敦煌学的一部有学术含量及学术品位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四个章节,分别是:纵观历史长河、巡礼艺术、叹览藏经洞文物、游访遗迹遗物,配合以上内容阐述加入适当的图片,是读者清晰、整体了解敦煌、感悟敦煌的一个简明人文读本。通过阅读,读者可以领略到敦煌文化的魅力以及敦煌地区的人文轨迹。
本书由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对于后续的金石学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
本書爲殷墟出土甲骨的整理與著錄,為宋鎮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第一輯)》之一。《繪園所藏甲骨》為何敘甫贈商承祚的甲骨拓本,共102片,作者對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釋文,並詳細考證其源流和後來的著錄、綴合等情況,附錄有《繪園所藏甲骨》來源表,綜合各家著錄及拼綴信息,十分方便使用。
本书是重庆市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果的汇总整理,涵盖了本次普查的陶器、瓷器、书法绘画等35个文物类别,从1482489件藏品中遴选出1000余件文物,分六卷(标本化石;陶瓷、石刻、砖瓦;书画、碑帖、古籍;金属器;工艺、文玩;近现代文物)进行编著,内容丰富,是对全市国有文物珍品的一次群集荟萃以及文物价值的综述。入选
本书为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之日本卷(10),主要收录“二战”以前日本学者矢吹庆辉等关于敦煌学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