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黑碳气溶胶的基本特性、分布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其中,在时空分布方面,通过地基和边界层垂直观测揭示了中国地区黑碳的时空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通用地球系统模式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的黑碳源追踪技术,阐明了我国典型地区及全球各区域黑碳的区域和行业来源贡献。在黑碳的环境效
从全球视野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开展碳交易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研究了碳交易的本质和制度特征,建立了用来研究不同交易模式下交易规则处理方式的碳交易主体关系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建立碳交易制度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需要考虑的国情,提出了建立我国碳交易制度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三步走”战略步骤,研究了我国碳交易制度发展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理论与方法”按照农业面源污染物类型展开,聚焦氮和磷流失、土壤有机/生物污染、农业废弃物以及农业污染物检测与监管等方面,系统凝炼出适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成果;下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与应用”按照地域空间展开,依据中国农业生产现状,主要围绕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本书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特点出发,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入探讨了我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从时间、空间以及城市不同部门等多角度并结合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状况等多方面,揭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内在规律,得到了一些启发性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碳资产的分类与获取、碳排放核算、减排碳资产的开发、碳管理体系、碳资产信息披露、碳金融。
青海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具备现实优势和坚实基础,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的系统工程,对青海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决策水平、工作作风等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格要求。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全面阐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第二部分客观剖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
本书以碳中和技术的创新管理、投资决策与政策分析为主线,把管理学、经济学相关理论贯穿到碳中和技术整个产业链中,并以光伏、风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以下简称CCUS)、地热和户用光伏等碳中和技术为例提供丰富的建模过程和政策分析。
本书共五章,首先介绍了环境水力学反问题的分类、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然后从参数反问题、源项反问题、初始条件反问题和形状(几何)反问题方面系统介绍了各类反问题的提法、求解方法、影响因素与应用案例。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下水的存储方式、不同含水层的特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地下水被地表污染物污染的途径、地表污染源的评价方式、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方式、地下水水质的评价方式和地下水修复等知识。
本教材试图建立土壤污染学科体系,对实践中常用、实用修复技术加以总结,同时对土壤污染管理给出明确、清晰的框架体系。本书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与工程管理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经验。第二版按照土壤污染学的基本内容,增加了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的内容,对一般的修复技术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