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1928年至1937年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缘起、经过、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这是安阳发掘的领导者本人所作的叙述,是其几十年来工作的一个总结,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大家小书”。
2004年7~9月,淮安市博物馆在清浦区运河村发掘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是迄今江苏地区出土的规模*、结构*为奇特的战国贵族墓葬。此墓因早期被盗,主椁室与外藏椁随葬的青铜礼乐器、容器等珍贵器物被洗劫一空,尚余各类器物130多件,可定为国家珍贵文物的26件。其中以一辆实用木质马车为国内考古罕见,弥足珍贵,该车大多数木质构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汇辑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定居兴牧工程在昌吉州的考古发掘收获以及近年来昌吉州境内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清理成果,报告内容丰富,上至青铜时代的遗址,下至隋唐时期的游牧文化墓葬遗存,近至清代博格达山庙遗址,这些资料的发表全面反映了昌吉州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对研究
《早期秦文化系列考古报告之二:清水刘坪》是关于甘肃省东南部清水县白驼镇刘坪遗址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对现藏于清水县博物馆传出自白驼刘坪遗址的160件(组)遗物。器物均为小件器物。类别主要为生产工具、兵器、车构件、车马饰、马具、人体装饰品和服饰。数量*多的是车饰、人体装饰品和服饰。刘坪遗址时代是战国,族属应该是当时生活在这一
《广汉二龙岗》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二龙岗墓地是四川省秦汉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的27座土坑墓集中展现了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成都平原土坑墓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5座砖棺墓的发现,丰富了成都平原汉墓的葬制、葬俗,为汉墓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通过对二龙岗土坑墓等级类别和文化因素的分析,大体可以看
《西部考古》(第17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5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
本书是大连市旅顺口区于家砣头青铜时代墓地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于家砣头墓地以独立积石冢形式存在,内有58座墓室,流行丛葬习俗,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200余件,属于双砣子三期文化,距今3300-3100年左右。
《云冈服饰文化研究》以云冈雕像服饰为研究对象,在介绍云冈石窟开凿背景及北魏时期服饰概况的基础上,从世俗服饰和宗教服饰的角度梳理和研究了云冈雕像不同时期的服饰风格特征,即云冈石窟营造经历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雕像服饰文化:云冈服饰经历了从早期彰显鲜卑民族魅力的淳朴与继承佛教传统服饰表现出的异域古风,到中期佛教服饰与世俗服
本文将地球化学上的研究成果与黑曜岩制品原料来源相联系,通过考察地质上已经发表的各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克拉克值,找到在中国有效的黑曜岩判源元素组合,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火山碎屑岩元素对比值的比较,得出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晚期黑曜岩制品具有本土特征的结论,而大洞遗址及周边地区应为主要的原料产地之一。鉴于目前考古和地面调查工作的局
本书共收录中国玉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49篇,约100万字,研究范围涵盖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从研究内容看,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玉文化起源、工艺技术研究、玉器时代的理论探索、20世纪玉器考古发现与成果等,还有和玉文化研究相关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专题性研究主要包括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代、清代玉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