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出不同于西方旁观学术传统的“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其实质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两类主体合作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它坚守教育学学科立场,坚持理论适度优先,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综合。本书聚焦于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中几种共同体的建设,即“理论研究者·实践者”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校际共同体及其理论研
本书是有关教育的随笔集。全书记录了作者在教育工作中的点滴,包括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对教师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引领,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等内容,体现了一位身兼一线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当下教育教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教育内涵的领悟,对教育方法的不断精进,以及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不断反思和感悟等。
本书根据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形势,总结智慧校园建设的校本经验,推进云课堂建设如何有效落地、云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如何走向成熟与取得成效。具体地,首先在基础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历程,论述智慧校园建设经验;然后聚焦学校构建云课堂的思路,论述云课堂的建设经验与发展形态;最后以实验学科地理与数学为代表,论述云课堂下的个
本书紧贴实际需求,语言通俗易懂,全书由美育理论和审美实践两个部分组成。美育理论部分简明扼要地阐明了美育常识,包括美育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大学美育的基本任务等。审美实践部分主要论述了各类现实及艺术美的赏析,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科技美的基础知识、欣赏方法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撰写的关涉教育和出版的随笔杂谈60余篇,书稿约30万字。书稿中相当部分篇幅是以作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武昌桂子山)为背景,紧扣“大学”和“出版”两个关键词,写人、叙事、说理,谈古道今,娓娓道来,注重理趣和情韵,观照当下现实。作者文笔流畅、行文逻辑清晰,随笔的大部分与他长时间从事的编辑出版工作有关,表现
本书共分教师激励的有效制度供给、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自觉、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做朴素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寻找属于每个人的幸福五个章节。旨在引导教师通过躬身教学实践,真正做好一位成长型的教育“大先生”,并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书中既有教师管理和激励制度建构,也有关于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如何寻
本书系福建省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喻足德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县域教研转型的研究》成果,它对福鼎市县域教研转型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全景式的总结。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中,县域教研对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线班主任,每天奔波在处理班级的大小事务当中,忙碌在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难杂症之间。面对这些,班主任难免有本领恐慌,束手无策的时候。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新班”,还是经验老道的“老班”,都需要通过读书,与优秀的老师对话交流,汲取新的动力,触发新的思考,获得新的感悟,不断地实现自我提升。因此,
本书基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这四类核心素养,结合微认证所强调的高精准度和真实情境,从微能力出发进行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能力的微认证开发工作,简要介绍了以上四个方面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微认证的开发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各个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微能力构成与解读、微能力规范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
本书系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文件精神,为了加强研训员(教研员与培训师)队伍建设编写的培训教材。全书框架分信念使命篇、基础工作篇、教师培训篇、教科研指导篇、改革创新篇五个部分,共15章。书中对研训员的专业化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初步构建了研训员专业发展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