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的说唱艺术之一——四川清音的原有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梳理现阶段已有优秀成果,发现现阶段四川清音尚未展开探索的领域。在内容上共分为概述篇、传承篇和发展篇。在概述篇主要基于现有文献史料,结合当今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口述史从专业领域对四川清音历史渊源与本体结构进行阐述,查漏补缺;在
陈明正教授作为我国戏剧表导演教学与创作的旗帜性人物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国化”的先行者与探索者,不仅系统地见证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成长和发展,更是同广大师生一起继承和发展了熊佛西、朱端钧等老一代戏剧家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为学校的表演艺术教学和上海、乃至国家的表演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表演系举办“陈明正教授从艺
作为自明清以来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影戏,其存在的基础便是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紧密结合。这种由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戏曲形式,最初的表现具有诸多仪式化特征。随着中国戏曲体制的不断完善,影戏在吸收各地方民间曲艺形式后,与之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中国影戏民俗属性及其戏剧化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影戏的民俗性与戏剧化特征展
本书为中国昆曲艺术研究的论文集,约19万字,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介绍以传播昆曲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所进行的展览回顾、文创推广、档案管理、志愿者工作等,聚焦博物馆工作内容的研究;第二,记录昆曲发展及推广过程中主要材料及人物相关的传承及保护历程,进行叙述与研究;第三,介绍昆曲相关曲谱文物收集及拯救的来历等,属昆曲史料整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自1983年第一届至2015年第二十七届“梅花奖”评选中,川渝两地共有24人30次获得“梅花奖”。本书收录了24位获得“梅花奖”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口述历史。全书采用现场采访的方法,将获奖川剧艺术家的学艺经历、代表剧目、流派传承等,用“实录”
本书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保护)研究室、中国说唱文艺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系列活动,从2017年开始已浙江省内各地成功举办五届活动。多年来,活动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篇论文及发言稿件,为留下活动成果,特精选五届活动的选优秀论文汇编成册,以期为今后曲艺传承发展提供学
2021年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问世,该剧以1933年郑律成投身中国革命为起点,以《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及其在激励革命圣地广大军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勇战争为背景,通过四幕十一场的歌舞剧形式,艺术再现郑律成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爱情及音乐创作历程,深刻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郑律
清代宫廷戏剧与国家礼乐文化联系紧密,主要承担着文化融合、移风易俗、宣扬德政、怀柔远人的政治功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礼乐化特性。《清代宫廷戏剧史》以清代朝年为时间线索,系统论述了从顺治至宣统,清代各朝宫廷戏剧由雅变俗、由宫廷转向民间化的历史嬗变,重点介绍了清初礼乐制度对明制的继承与革新、景山和南府两个学艺处的建立、革除乐户
著名学者何祚欢历时数载,采访了楚剧界几十位艺术家,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本书是该套书(全三卷)的下卷,记录整理了接受采访的七位曾经活跃于武汉楚剧界的艺术家及相关工作者的口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以楚剧表演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和武汉楚剧艺术的发展历程,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了艺术家们所生活的时代,展现了他们的艺术造
本刊下设多个内容板块,收录中国传统戏曲剧评、书评作品,表演艺术理论,以及关于戏曲的文史钩沉、格律音韵整理研究等作品。第六辑推出京剧大师梅程专栏。本刊秉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办刊理念,全面介绍和反映当代戏曲理论研究的成果,记录当下戏曲表演艺术的实践。杂志坚持用客观、理性的姿态,为传统戏曲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和各种论争提供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