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载记”的形式,取其列传中的21篇成册,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等。本书收录了东周策,西周策,秦策一、二、三、四、五,齐策一、二、三卷,包括原文、注释、译文。
本书是第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
全书简明扼要地列举了历史发展的大概,既详细记叙了相关史事,又方便查看人物活动情况,还顾及了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反映了西汉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况,极具史料价值。《汉书》还用生动、形象、平实的语言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是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之作。本书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基础上,甄选了《高帝纪》《文帝纪》《武帝纪》《陈胜项籍传》《
本书是作者三国史研究论文集,收录作者三十年来三国史研究论文29篇,分为五组:曹魏研究12篇、蜀汉研究7篇、孙吴研究5篇、遗迹研究4篇、汉末魏晋一百二十年许昌城的政治存在1篇。这些论文以史实为根据,研究了三国的一些重要制度、军事战役、思想文化、都城建设及人才群体诸问题。大部分文章都在学术刊物发表过,得到学界的认可和肯定,
《三国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众多著作中为数不多的、有关三国史的通俗性读本。书中用易懂的语言,串联起史书中关于三国的文字片段,力求将史书中的真实三国展现在人们面前,打破以往人们对于三国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其中还涉及很多三国历史细节的记述,更让这本书无比珍贵。
汉史
本书是有料更有趣的朝代史系列丛书的三国卷,将三国的历史分为乱世纷争、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国鼎立四部分,从东汉末年讲起,用立体的视野,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人性,全新解读这一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期。本书以正史为蓝本,汇集多年来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去粗存精,用轻松的语句进行阐释,竭尽所能地将三国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以八个不同地点分为八章,讲述了赤壁之战、孔融被杀、蔡文姬归汉、孙权围攻合肥等多个著名历史事件,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从全新角度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分析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对之后历史的影响。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本书对《战国策》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进行注释解释,并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帮助国学入门门者理解《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