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之谜/考古发现之旅》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以发现的态度去追寻事实的真相,带给读者一次科学揭密、科学解谜的旅程。几千年前的古颅上竟有疑似手术留下的圆孔?丝绸之路上的小村居民缘何长了罗马人的脸?世界上一张纸币是哪国的发明……这些埋藏了千年的秘密,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本书为艺术生活类图书。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紫砂壶的艺术臻妙,艺术家大羊(朱忠民)积二十多年精心设计和书画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此书遴选六十余款进行精细拓印,将紫砂壶艺术转换成拓印艺术,并请诗人韦泱配文,妙趣横生,给人提供一种清逸雅趣的赏玩空间。
中国鼻烟壶小巧精致,秀丽可爱,体现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等丰富内涵。本书分瓷质、玻璃质、玛瑙质、玉石质、金属质、有机材质、内画彩类等,对七大类400多只珍品鼻烟壶一一鉴赏。书中鼻烟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观之赏心悦目,读后令人难以忘怀。更有部分珍品可手机扫描二维码看视频,在悠扬的古琴曲中360度全方位欣赏难得一见的精
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6万余件写本,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类书写本,尤以《籯金》系类书最受瞩目。《籯金》为唐人李若立所编,后世不传,敦煌文献中保存了9件相关的写本,使今人得以考见其书概貌。本书作者对敦煌写本的《籯金》系类书进行整理、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研究篇”考证了《籯金》系类书写本的改编者以及传抄改编,揭示了《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文献数量多,学者数量多,远迈前代。本丛刊即对清代金石学文献进行汇编整理,分辑出版。第三辑共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十六种金石文献,其中七种稿本,六种抄本,三种刻本,绝大多数为首次影印出版。作者多金石学名家,如杨守敬、翁方纲、朱文藻、吴大澂等。所收文献内容广泛,包括碑刻、陶文、玺印等诸多类型文献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东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国佛教总寺院,规模宏大,其仓库用于收藏寺院珍宝器物。后来,笃信佛教的圣武天皇去世,光明皇后将其生前珍爱的器物用具捐藏于正仓院,里面包含不少来自唐朝等地精妙绝伦的物品,备受瞩目。
本书是周(周口)南(南阳)高速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项目——商水杨单庄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局编著。本书系统介绍了杨单庄墓地发掘的120座墓葬。这些墓葬包括汉墓、宋墓和清墓,其中以汉代墓葬为主。全书就发掘成果,对墓葬形制、主要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年代、分期、文化内涵、埋葬制度等方面进行了
苏州西部山林众多,古代文人墨客游赏之余,在石壁上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此外民间也有一些散逸的石碑。本书编委会实地走访了苏州高新区的山林,对古代名人留下的石碑、摩崖石刻进行了拓片制作。基本一图一拓片,附以释文。本画册是首次系统整理苏州西部的金石精华,对研究苏州文化提供了实证。全书共收拓片120张左右,较好体现了原刻的风貌
越窑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历三国、两晋、南朝至唐宋时期,与之相关的许多学术问题不仅是越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课题。 传统上认为越窑在北宋中期以后衰落,北宋晚期停烧。但低岭头类型的发现及寺龙口窑址的发掘不仅将越窑的烧造历史延续到了
"全书分十讲,系统而简明地分别:从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敦煌艺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又是如何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探讨了敦煌彩塑的技法、样式与风格的源流等;从继承和发扬的角度论述了敦煌书画与现代中国书画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