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彙音》是繼謝秀嵐編著的《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之後的地方韻書。《增補彙音》的著者不詳,書首有嘉慶庚辰年(1820)“壺麓主人”序,三十韻。此書版本主要有:漳州素位堂木刻本;民國17年(1928)上海大一統書局石印本64開6卷本等。這是一部反映19世紀初葉漳州府海澄縣方言音系的重要韻書。因該書為刻本,其中不乏謬誤,筆者
。《增补汇音妙悟》是清代人撰写的福建韵书,作者是泉州人黄谦。《汇音妙悟》内容以韵母”五十字母”为经,以声母“十五音”为纬,再以“八音声调”梳栉贯穿其间,而形成《三推成字法》。三推成字法歌诀为:“先从字母弁子头,反切声音左位收。平仄分明居右畔,完成一字传千秋。三推之法意何如,但愿世人喜读书。凡字旁通心内得,无忘昔日诵于斯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基于田野调查所得的材料,借助传统的描写方法、音系学理论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描写了粤东闽语的共时语音面貌,突出内部各片区的差异和特点。下篇为专题研究,着眼于粤东闽语语音一些有研究价值而前人尚未论及、前人已有论及而不够准确 或深入的问题以及粤东闽语的共时音变现象等,结合历史语言学、扩散理论、历史层次分析法
咸丰县位于湖北省恩施州西南,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今有湖北“西大门”之称。本书在调查咸丰当地人发音及当地语料的基础上,首先就咸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其地方言特点;其次列举了当地的不同话语,有老男话语、老女话语、青男话语、青女话语、多人对话等五部分;再次就咸丰地区的口头文化进行了梳
《浚县方言语法研究》立足于浚县方言的语言事实,先从语法手段入手,描写分析了各种语法形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又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对整个语法系统进行了勾画、总结。全书共分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浚县概况、浚县方言概况、河南方言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思路方法、语料来源和体例等。正文分五章。前四章分别从音变、重叠、附加、
本书界定了罗田方言是非疑问句的历史层次,初步解释了罗田方言“VP-不”与“VP-冇”不同时体的分布特征。罗田方言重叠正反问既有单音节AA式,也有双音节AAB式,还有“VV不+补语”重叠式正反问句。本文解释说明了此种重叠式正反问省略成分及其理论依据。采用地理语言学理论解释说明了“把”字句、“等”字句在汉语方言的分布现状;
《八音定訣》,全稱《八音定訣全集》,清代葉開溫編,書前有“覺夢氏”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端月作的序。此二人的籍貫、生平事蹟不詳。此書版本主要有:《八音定訣》,木刻本,甲午端月版,光緒二十年,手抄本福師大館藏;廈門倍文齋活版鉛字排印,1909年(清宣統元年),廈門大學图書館藏。這是一部反映19世紀末葉兼漳、泉二腔的廈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作者謝秀嵐,漳州東苑人。主要版本有:嘉慶二十三年(1818)文林堂刻本,五十韻,書名《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漳州顏錦華木刻本,書名《增注雅俗通十五音》等。這是一部反映19世紀初葉漳州府漳浦縣方言音系的重要韻書。因該書為刻本,其中不乏謬誤,筆者進行勘誤補缺,寫成《新著<彙集雅俗通十五音>》
《潮聲十五音》,清末張世珍輯。張氏為廣東澄海隆都(原屬饒平)人。書前有李世銘寫于宣統元年(1909)的序和張氏寫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自序。其自序謂“有友人傳授本屬《潮聲十五音》”。此書有汕頭文明商務書局石印本。因該書為早期刻本,其中不乏謬誤之處,筆者進行勘誤補缺,寫成《新著》。此外,筆者還對其聲韻調進行歸納及語
20世纪初,福建诞生了一批研究闽方言音韵的书。作者均为福建当地学人。《击木知音》也是其中的一本。本书运用历史比较法从声韵调三方面对20世纪初粤东闽南方言韵书《击木知音》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深入探讨了《击木知音》的音系性质。笔者认为,该韵书所反映的是粤东潮州方言音系。并与《潮声十五音》进行了比较。本书的出版会对20世纪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