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筹办夷务始末》《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宣统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季外交史料》《光绪乙已至丁未年交涉要览》等史料为底本,从中选取直接涉及营口的史料编辑成书,内容涉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营口等地的防守部署,《天津条约》后清政府筹办营口开埠及营口口海通商、税收等相关史料,中日甲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二十辑》是我国知名国际关系史专家徐蓝教授主编的、由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项目资助的国家级基金重大项目。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领域探索研究的结晶,内容涉及近代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国际组织等领域。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大国与中东,下篇为中东区域政治。具体内容包括: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构建研究;美国基督教右翼对美中东政策的影响;试析美国与伊朗冲突的内在症结与解决途径;美国与伊朗构想的海湾安全秩序之争;美国当前的中东战略调整研究;美国在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中的政策失误与挫折分析.;欧盟推动下的中东区域经济合作等。
本书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组织编写,为国内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进步提供助力。本书意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平台,让不同背景的学者在这个平台上演绎研究的成果;以基础研究为思想导向,面向世界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人文、社会知识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跨学科研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范式,为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借助于信息技术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影响,严重挑战人类文明及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没有人能够真正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反恐知识、参与反恐行动。本书立足于恐怖犯罪活动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详细论述了恐怖主义的定义、来源与发展,对反恐活动的行动预案、安全措施、情报搜集、社会
本书梳理了北京大学部分学者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研究与论述,聚焦学科建设、理论方法、人才培养、具体案例四个维度,为推动国内区域与国别研究,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科提供一份思考与借鉴。
本书专注于“拉丁美洲的移民问题”,共收录了十七篇文章。其中论文六篇,译作两篇,访谈与田野笔记两篇,随笔与传记四篇,书评三篇。
本书是1945-1967年前东盟时期东南亚区域合作及其起源和演变进程,其主要目标是“重构”这一时期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演进史。为此,本成果紧紧围绕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紧密相关的重大区域国际会议和区域国际机制的变迁,阐明这一时期东南亚区域合作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动力,其制度框架、基本内容和实施情况及区域合作对东南亚国家和区域合作进
本书作者以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的视角研究国际组织,视之为一种官僚机构,把它们当作具有独立实体地位的行为体,从而对它们的性质、行为偏好、能力、特征和权威性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希望能够借以帮助学者们解决一些规范性的问题。本书理性地认识到了国际组织的两面性,作者花费长时间进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事实,试图构建一种研究国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中英文对照,收编了船舶能效和营运碳强度管理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导则,下篇为中文版,收编了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对航运单位、海事院校、海事管理机构具有重要参考学习意义。